新春佳节临近,不少家庭已着手准备年夜饭。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饭店吃这顿最重要的团圆饭。饭店年夜饭的市场越来越大,但商家似乎越来越“任性”了。(2018年2月1日《法制日报》)
饭店年夜饭市场如何?记者随机调查了北京20家饭店的年夜饭预订情况,发现有不少饭店对年夜饭的预订附加很多苛刻条件,这些条件包括限定最低消费、强收服务费、收取高额押金、限制就餐时间等。不少消费者吐槽说“年夜饭瞬间变成了年夜烦”,消费者拥有的只是“零选择权”。
尽管,餐饮业早已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化行业,但在与消费者的关系上,特别是在年节的消费旺季,餐饮企业的相对强势地位又凸显。眼下临近新春佳节,一些餐饮企业强推“霸王条款”,大做“霸王生意”,把年夜饭硬生生地变成消费者心头的“年夜烦”,给原本和谐欢乐的节日气氛蒙上一层阴影。
对此,一些餐饮企业大言不惭,用所谓的“人力”、“麻烦”、“成本”等似是而非、以偏概全的概念混淆视听,并高调鼓吹“霸王生意”合情合理,他们不是从法律和消费者权益的层面出发,不是站在餐饮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而是鼠目寸光、裹足不前,将眼光和精力放在眼前的一点利益上,这不仅无益于餐饮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而且有损行业的健康发展。
曾经,“霸王条款”在我国的市场甚嚣尘上,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干扰和破坏正常的消费秩序,对国家在消费领域的管理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与破坏。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打击下,不少横行的“霸王条款”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然而,一些行业的“霸王条款”犹如真菌,只要有滋生的温床,就会感染蔓延,甚至泛滥成灾。每年“3·15”,相关部门都提醒消费者,多个心眼,防范“霸王条款”,但年复一年,“霸王条款”依然时不时冒出来,让消费者深受其害。“霸王条款”之所以屡禁不绝,究其原因,一是少数商家患上“道德贫血症”,他们无视社会道德,罔顾公平交易,不是更多地考虑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钻市场空子、损害消费者利益上,甚至当作牟取暴利的手段。二是一些职能部门在对“霸王条款”的治理上没有真正下功夫,得过且过,或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为“霸王条款”的生长和蔓延提供土壤。
北京年夜饭变成“年夜烦”的情形是全国独有?还是很多地方的一个缩影罢了?年夜饭无端变成“年夜烦”,其实是在提醒餐饮企业趁此机会进行行业自查,看看多少“霸王条款”趁着年夜饭的“火势”在餐饮界借尸还魂、死灰复燃。同时“年夜烦”也是在提醒有关部门,在媒体关注、人人抨击的消费陷阱和消费黑幕时,监管部门不能袖手旁观,而是主动介入,深入消费前沿,把握市场动态,打击“霸王条款”,实现有效监管,整顿市场秩序,为消费者撑起保护伞,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创造一个健康的消费环境。
稿源:荆楚网
作者:梦离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