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游者”孙永(化名)在网上火了。孙永在1月24日被杭州警方救助,随后被民警送到了救助站。但就在救助站,工作人员登记后发现,孙永在全国一共被救助过234次。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孙永现年27岁,甘肃人,出去游玩花掉自己的钱后,没办法就去救助站。目前,救助站工作人员表示已为孙永购买了火车票送他回家。(1月31日《北京青年报》)
“送他回家”,这事就万事大吉了吗?我看未必,且不说孙永已经明确向民警表示“还是会中途下车,继续旅行”,回头看27岁青年、4年多时间、234次被救助,这一串“前科”数据是不是在警示我们“故事仍将继续”?
难怪网友看不下去了,纷纷吐槽“没有蛙儿子的命,得了蛙儿子的病”“救助待他如初恋,他虐救助千百遍”“隔几天救助一次,请加入救助黑名单”……就连“穷游界”也不淡定了,有人站出来划清界限,所谓穷游是有规划有意识降低成本的自助旅游,根本目的是寻求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最高性价比,“穷游并不是游穷”。笔者发现,高段位的穷游者往往是凭借对旅行信息的灵敏嗅觉和开放健康的人生态度,最大限度地享受“经济旅行”的乐趣,其实和“钱”关系并不大。
就事论事地说,27岁的孙某不回家不工作,只想游遍全国,每到一个地方,没钱了就以“驴友”的名义乞讨,讨不到钱就住桥洞、废弃工地,连饭都吃不起了就去救助站,就这样“屡试不爽”地到过了60多个城市。此次民警送他回家,他仍然“执着”地表示“还是会中途下车,继续旅行”,让人哭笑不得。
值得警惕的是,现实中类似孙某这样的“跑站”现象并非孤例,甚至还出现过不少职业“跑站”行为,此前曾有媒体爆出最高“跑站”记录高达874次,简直令人惊愕。设立救助站是为了帮助流浪乞讨人员等困难弱势群体,为其免费提供食、宿、通讯以及必要的医疗救治、协助返乡等服务。长期以来,各地救助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数以百次地救助孙某,给予其社会温情,但是毫不节制地为这种“跑站”行为买单,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占用和浪费社会公共资源。尽管从法律层面而言,这种“跑站”行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法无禁止即可为,并不代表着个人行为可以肆无忌惮。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年轻人爱穷游、有梦想本是件了不得的事儿,但贪图安逸“跑站”为计那就要不得了!如果孙某为了“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的梦想,先工作再旅行,或者边工作边旅行,那绝对是另一番人生景象。毕竟人生不只是“穷游”,由不得你任性“暴走”。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