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甫祥:莫把“乞游”当“穷游”
2018-02-01 12:00:00 来源:荆楚网

1月24日,来自甘肃、年仅27岁的“穷游者”孙永(化名)被杭州警方救助,随后被民警送到了救助站。但就在救助站,工作人员登记后发现,孙永在全国一共被救助过234次。目前,救助站工作人员表示已为孙永购买了火车票送他回家。(1月31日《北京青年报》)

在人们的印象中,但凡被救助之人,大多系老弱病残,且无家可归。当然,其中也不乏特例,如独自外出寻工途中,一时受困于饥饿或疾病的打工者。但似孙永这般,以“穷游”之名,行“乞游”之实,将各地救助站作为其“免费旅游”的“保险箱”,可谓闻所未闻。

对于这名成了“网红”的“乞游者”,网友自然是报以不屑。其实,人们通常所说的“穷游”,并非身无分文,不过是弃奢从简而已。也就是说,作为年仅27岁、算得上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就算“穷游”,也得先顾及自身温饱。显然,被救助高达234次的记录证明,这名自称“穷游”的年轻人,其实更接近“耍无赖”。

故而,这名“乞游者”非但不值得同情,反倒应予以鄙视。道理很简单,孙永一是身体倍儿棒,二有家庭支撑,显然并非需要“雪中送炭”之人。即便由于自身积蓄不多,又不想依赖家人,边旅游边打工总可以吧?而把“穷游”的希望寄托于“被救助”,充其量也只算得上是一名“高智商”的流浪汉。

更何况,游览大好河山,对普通人而言,本是为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又可借此修身养性。反观孙永其人,即便人在旅途,也难掩其“懒汉”面目。不能不说,这样无下限的“乞游”,就算置身于珠峰之巅,也难以领略无限风光,更别说让自身境界得以“升华”。事实上,如此“旅游”,非但不值得推崇,反有“亵渎”之嫌。

至于孙永果随其愿,竟在“乞游”中“享受”了多达234次的救助,可谓屡试不爽。这只能说明两点:一是各地救助站对这名“乞游者”做到了仁至义尽,避免了其沦落为食不果腹的流浪汉;二是揭示了当下救助工作对这类人的某种“无奈”:救助不妥,不救助也不妥。事实上,孙永最招人非议之处,正是其对救助资源的“觊觎”。

尴尬在于,救助的本质是“雪中送炭”。故而,尽管知道其是有意而为,但孙永实为“懒汉”,若其陷于困境而不“救”,很可能会“一命呜呼”。而孙永之所以“心想事成”,恰恰是利用了这点。显然,对于孙永这种“居心叵测”的“乞游者”,必须要“对症下药”,否则正如网友所说,国家宝贵的救助资源,还将会被尝到了“甜头”的这类人一次次无端耗占。

其实,对孙永其人,并非“无药可治”。从媒体披露的情况看,孙永是有家的人,而并非“无依无靠”。故而,当其“危难”之际,固然不得不救,但不说整个救助费用,最起码直接用于孙永本人的食品费、住宿费以及返程车费等,总该其家人买单吧。当然,前提是对当前的救助制度予以补充完善,才能堵住这一漏洞。

更重要的是,要防范孙永这类懒汉再次“乞游”,需要其所在地的相关部门做好“善后”。譬如,若孙永的行为系病态,不妨协助其家庭联系医院对其进行心理治疗。倘若其身心健康,则当予以帮教,促其自新,同时引导并帮助其寻一份工作,以逐步达到自立自助自强。到那时,倘若孙永再次“人在旅途”,相信一定会是一个面貌一新的旅游达人。

稿源:荆楚网

作者:徐甫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