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油气方面,国际原油价格企稳回升,触及三年新高引发大量媒体关注报道;煤炭方面,国家能源集团等20家大型煤企先后公开宣布下调煤价,保证消费旺季电煤供应;此外,2017年央企经济效益的增量和增速均为五年来最好水平,能源央企表现突出获大量媒体点赞。
本期热点话题详见下表。
监测周期:1.15-1.21,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国际油价创新高带动国内油价上涨 油气行业全面回暖
2018年以来,国际油价涨势强劲。截至1月19日北京时间10:35,美国WTI原油主力合约报每桶63.36美元。布油1月15日曾触及每桶70.37美元,创下2014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美油1月16日曾触及2014年12月以来的最高位64.89美元。
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国内油价也随之上调,1月12日24时,2018年第一轮成品油调价窗口开启,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180元和175元。这是2018年以来成品油零售限价迎来首次调价。
1月16日下午,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2017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指出,2017年国际原油价格企稳回升,油气行业全面回暖。全面回暖的指标不仅在于,2017年国际油价均价升至55美元/桶,也在于石油公司们在2017年均收获了不俗的成绩。
【舆论观点】
此次国际油价创3年多新高,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也随之迎来2018年首次上调,将对国内油气行业全面回暖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因此受到媒体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首先,媒体和业内专家就国际油价变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近期伊朗政治局势不稳,而伊朗是欧佩克第三大产油国,市场担忧原油供应收紧,成为支撑油价上行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欧佩克减产及美国原油库存、美国石油活跃钻井数减少也为油价带来有效支撑。此外,澎湃新闻网认为,近一年来美元的萎靡不振,也成为油价上涨的重要推手。美元是否会重新步入升势,欧佩克减产能否继续执行,全球经济复苏是否给力,尤其是美国页岩油产量增加如何,成为油价的最大变数。
其次,媒体和业内专家对国内成品油市场“汽强柴弱”分化态势进行了解读。《证券日报》援引金联创分析师邹雪莲的观点表示,成品油消费税最新公告出炉之后,汽油价格飙涨,柴油行情上行动力不足,涨幅受限。“汽强柴弱”格局进一步加深,汽柴油零售利润亦有较大变化。汽油方面进入2018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维持震荡上行,上调预期持续作用于市场。1月12日,汽油零售限价涨180元/吨,但相对于批发价涨幅来说微不足道,因此汽油批零价差急转向下。柴油方面1月份以来,随着前期炒作气氛消散,价格逐步回归合理区间。虽然月内,上调预期表现强烈,但柴油市场主要仍受基本面主导,上行动力不足。《每日经济新闻》援引隆众资讯分析师李彦的观点表示,就批发端而言,汽油受节日备货和国际油价的推动,炒涨气氛已有所浮现,买涨不买跌心态增强。柴油走势则受雨雪天气影响,加之身处传统需求淡季,价格走跌、显露疲态。但从终端零售角度而言,汽油批发价不断上涨,而加油站近期优惠政策持续,使得汽油终端零售利润承压。《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中石油经研院研究员李然的观点表示,工业生产回升及监管加强是柴油消费反弹的主要原因,而乘用车及替代发展变化则是汽油消费减速的主要原因。
此外,媒体和业内专家就国际油价变动对国内石油市场的影响进行了解析。《证券日报》援引研究报告《2018年石化产业前景预测与展望》的观点指出,石油生产企业位于石化产业链上游,受到油价波动的直接影响,价格-利润弹性较大。2017年油价企稳回升,直接利好石油生产企业,中海油等大公司业绩表现突出。《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中石油经研院研究员余岭的观点表示,国内三大石油公司经营业绩明显回升,主要生产指标稳步增长。在2018年,三大公司体制机制改革将继续推进专业化重组上市、矿区服务改革,并可能在经营机制改革方面有进一步大动作。
最后,还有媒体和业内专家就国际油价未来走势发表了观点。《证券日报》分别援引《2018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执笔人赵鲁涛和中宇资讯成品油分析师桑潇的观点,赵鲁涛表示,世界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增强,将保持温和复苏态势,发达国家经济形势好转,新兴经济体经济有所提升,全球原油需求将小幅上升。OPEC减产协议延长至2018年底,美国页岩油产量或将持续增长,增减相抵全球原油供需将会出现阶段性供不应求,因此估计2018年国际原油价格有望持续上涨。而桑潇则表示,近期国际油市涨势过快而且欠缺理性,受美国石油产量增加预期、以及产油国减产前景不明等因素影响,国际油市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不过弱势美元、地缘风险以及油市收紧的供需面依旧对油市形成一定支撑,预计国际油价回归整理的可能较大、偏向下行。此外,《人民日报》发表《站在每桶70美元关口 国际油价前景难料》称,多重因素支撑了国际油价上涨,不过,前景如何尚难断定。一些业内人士持乐观态度,另一些人则警惕油价攀升后可能再度出现回落的风险,产油国缩小减产规模、美国页岩油产量水平提高以及季节性需求疲软等,依然是原油价格面临的最大风险因素。
【分析研判】
现行《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规定,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考虑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金、合理流通环节费用和适当利润确定。汽、柴油价格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化每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调价生效时间为调价发布日24时。当调价幅度低于每吨50元时,不作调整,纳入下次调价时累加或冲抵。根据现行调价机制,国内成品油最高零售价调整与国际原油走势呈较强正相关性。
此次国际油价从大幅上涨到创3年多新高,受到媒体以及各相关机构的高度关注。其中,《人民日报》、《证券日报》、《每日经济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澎湃新闻网等媒体先后发布原创报道,并引发大量媒体跟进转载。这些报道在对近期国际油价变动进行介绍的同时,分别从国际油价变动的原因、国内成品油市场“汽强柴弱”分化态势、国际油价变动对国内石油市场的影响以及国际油价未来走势等多角度进行了解读,着重强调了国内油气行业有望迎来发展热潮。
综合来看,媒体和业内专家重点关注国际油价未来走势和对国内油气行业的影响,尽管业内专家对国际油价未来走势判断不一,但大多认为全球原油供需暂时已经进入到平衡状态,而国内油企也正在面临着油气行业逐步回暖的利好。2017年,随着国际油价回升,“三桶油”等国内油企不断取得突出业绩,可以预期,在行业全面回暖的大背景下,国内油企业绩有望继续取得高增长。
多家大型煤企降价保供 示范作用受舆论肯定
据新华社报道,1月10日至11日,山西阳煤集团、晋能集团等七大煤企宣布,下调电煤市场价格15-20元/吨。随后,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等大型煤企纷纷加入降价行列,降价煤企的范围从晋、陕、内蒙古等主产区向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扩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0家大型煤企公开宣布下调煤价。
【舆论观点】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煤价持续上涨,成为许多媒体热议的焦点。当前,进入电煤消费旺季,多家大型煤企在国家主管部门协调下集体降价,将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因此受到媒体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首先,媒体和业内专家对大型煤企集体降价的原因做了解读。《证券日报》援引几大煤企方面的观点表示,进入2018年以来,煤炭市场供需形势趋紧,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燃煤保供稳价面临较大压力。作为国企,要积极承担煤炭企业的社会责任,带头维护电煤市场价格稳定。界面网援引中宇资讯分析师王秋力的观点表示,多家大型煤企集体降价,从根本上看,是为了抑制过高的市场煤价格,以此缓解迎峰度冬对电厂带来的采购压力。
其次,媒体和业内专家对此次多家大型煤企集体将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中国证券报》援引了易煤研究院专家潘汉翔的观点表示,本轮大型煤企率先降价,将起到一定示范作用,促使市场价格止涨趋稳。《证券日报》援引了秦皇岛煤炭网分析师齐波的观点表示,降价范围的进一步扩展有助于扭转市场心态,促成现货成交走向活跃。近一个月来,现货煤价波幅明显超过供需变动幅度,存在因预期及心理因素导致的“超涨”现象。随着刺激因素的减弱,市场预期面临转向,将会动摇对煤价的支撑。
此外,媒体和业内专家对近期煤价的走势做了预测。《经济参考报》援引了兴业研究分析师王广举的观点表示,本次降价可能依然会对市场起到一定示范作用,但目前电厂日耗较高,电厂库存可用天数很低,并且岁末煤矿以安全生产为主,产量或许有限,叠加春节期间的放假预期,预计短期煤价仍将高位波动。《证券日报》援引了易煤研究院研究员张飞龙的观点表示,现在沿海市场需求还是比较紧张,低库存以及下游应急采购报价很高。大型煤企普降之后,市场有一些分歧,加上1月下旬开始工业用电会逐步回落,价格可能会短期见顶,但回落的幅度比较有限。新华社分析认为,此次参与降价的煤企范围更广,市场谨慎和观望情绪增强。加之春节临近,华东、华南等地天气率先回暖,民用取暖和工业用电需求明显回落,市场供给偏紧格局逐渐缓解,市场煤价或将逐步回落。
【分析研判】
今年1月初,中国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大部、江苏等地大雪降温,加速了煤价的上涨。为维持煤价稳定,发改委等部委多次发文,多措并举,力促行业健康发展。当前,正值煤炭需求旺季,多家大型煤企集体降价,正是对发改委等部委要求的正面响应,将对近期煤价的走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受到媒体以及各相关机构的高度关注。其中,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证券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网、界面网等媒体先后发布原创报道,并引发大量媒体跟进转载。这些报道在对多家大型煤企集体降价的总体情况进行介绍的同时,分别从煤气降价的动因、积极影响,以及近期煤价的走势预期等多角度进行了解读,着重强调了煤炭价格有望止涨趋稳。
央企经济效益提高 能源企业成绩不俗获赞
1月17日,国新办举行发布会介绍2017年央企经济运行状况。据国务院国资委总会计师沈莹介绍,2017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14230.8亿元,首次突破1.4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874亿元,同比增长15.2%,经济效益的增量和增速均为五年来最好水平。
能源央企表现突出,在去产能背景下实现了稳产稳销。2017年原煤产量同比增长8%,商品煤销量同比增长12%;电力企业发电量同比增长8.5%,售电量同比增长7.4%;原油产量同比增长1.1%,成品油销量同比增长3.1%;钢材产量同比增长9.8%,销量同比增长6.4%。
【舆论观点】
对于央企行业,媒体主要称赞央企运行质量改善、阐释央企经济运行状况良好的深层次原因及解析央企发展新目标的重要意义。
央企运行提质增效获肯定。《人民日报》以《利润总额过百亿企业达四十一家—央企运行质量全面改善》为题,报道央企“收入效益双快增长、创历史新高”“交出了一份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成绩单”。
行业专家对2017年央企经济效益远超预期作出解释。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央企的业绩向好,与改革红利释放不无关系。同时,国资委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瘦身健体提质增效以及国企改革重点难点问题努力突破,均获得了显著的效果。《中国证券报》发文《国资委明确国企高质量发展新目标:“一利四率”四升一降》,援引专家观点,指出央企“一利四率”的经营标准可能将列入考核体系,将保证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能够有效运转;“双百行动”则标志着2018年混改重组等改革措施将全面铺开驶入纵深,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能源央企经济运行情况及行业转型升级被热议。能源行业亮出漂亮“成绩单”获媒体好评。经济网称,石油石化、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打了“翻身仗”,为央企整体效益增长奠定了基础。此外,媒体认为能源行业加快升级改造,搭乘科技快车,提高运行效率。《光明日报》提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提升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使得钢铁、煤炭、石油石化、有色金属、造船等包括能源行业在内的传统行业运行效率、产品的附加值获得很大的提升。
【分析研判】
2017年,央企经济运行状况稳中有升,其中,能源央企经济质量、效益双升,成绩喜人,不仅为央企整体效益增长扎牢地基,更在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提升国民经济中作用显著,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集中报道。主流舆论对能源央企2017年经济运行状况超出预期给予充分肯定。
值得注意的是,化解过剩产能仍是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15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国资委年度会议上指出,2018年,央企要完成化解煤炭过剩产能1265万吨、整合煤炭产能8000万吨的目标任务,积极推动煤电去产能,做好有色金属、船舶制造、炼化、建材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17日国新办举行发布会上国资委总会计师沈莹也提到继续加大煤电、有色金属等行业去产能问题,预示着2018年能源行业去产能的新目标已明确,将成为媒体重点关注内容,与此同时,行业重组也将成为“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