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要点
蹭网视频走红 家人以为出事
近日,一段在上海地铁7号线长清路站,建筑工人葛远征蹲在地铁里蹭网和家人聊天的短视频在网络走红。视频中,他穿着沾满白色涂料的工作服,蹲在地铁里和家人视频聊天。他向拍摄者表示,自己在和妻子聊天,平时的工作是油漆、砌墙、拉石膏,这个月底就差不多放假了。还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跑过来一会,聊聊说说话嘛。小区里面也有Wi-Fi,今天下雨了,站小区里被淋了,站在地铁里淋不到。”
短短1分钟的视频,很快在网上引起热议。有网民说,自己的内心被他触动了,除了“生活不易”,还被他对家人的那份牵挂感动。随即,多家媒体也注意到了这段视频。1月8日,上海《新闻晨报》首先发布了相关报道,介绍了葛远征的日常生活、走红后的变化等幕后故事。15日,《新京报》旗下自媒体“剥洋葱”也发布了一篇人物专题。
葛远征每天从早晨6点到晚上5点都要待在工地上,一下走红更像是一个负担,因为突然有好多人想联系他。更困扰他的是,想要联系他的电话甚至打到了他的家乡。妻子、儿子、女儿被葛远征突然上电视的消息吓坏了,他们担心他在外面出事了,他在电话里一遍一遍地跟家人解释。
媒体补充幕后故事
谈及意外走红,葛远征说:“就是为了省点流量。”他手机每月的流量只有不到200兆,因为舍不得花更多钱,无论在哪个城市打工,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习惯了随手“搜一搜”,看看什么地方有免费的Wi-Fi。有时候在小区里找到了,就站在那里和家人视频一会。不过,自从发现地铁里的免费Wi-Fi后,他就不太去其他地方了,因为“地铁里暖和”。因为赚的是辛苦钱,他总惦记着“能少花就少花一点钱”,盼着攒一些钱供女儿读书。
媒体还采访了葛远征的工友。他们表示娱乐活动比较少,分享短视频还要心疼手机流量。他们不知道自己盖的小区叫什么名字,最感动的是来自城里人的认同。
媒体报道将视频的幕后故事补充完整,也让各种讨论继续延伸。一些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在网上留言中作出共鸣。舆论在感到暖心之余,也提出了建议。例如,寒冬已至,春节即将来临,各地有关部门要关注农民工的生活状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又如,有关部门应给农民工更多人文关怀,除了需要亲情互动,还需要更丰富的业余活动,以及被尊重、被认同。另外,还有观点认为,在他们的圈子里,这不过是一件普通的小事,进入主流舆论就被赋予了各种标签和解读意义,人们不仅要关注个案,还要注意到个案背后不同群体的生存状况。
媒体评论摘要
《工人日报》:读懂“蹭网农民工”的情感需要
“蹭网农民工”其实是这个群体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尽管农民工在市场中的收入、待遇逐渐提高,“建筑工月薪超白领”并不新鲜,农民工却依然想方设法压缩自己的生活开支。农民工也有和家人亲情互动的诉求,颇具“时代感”的视频聊天为他们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渠道。蹭小区的Wi-Fi也好,蹭地铁的免费Wi-Fi也罢,看上去不那么体面、光鲜的方式,饱含着农民工对合家团圆的向往与渴望。
《华西都市报》:民工蹭热蹭网别只有感动、煽情
每年酷暑时节也有很多公共场所为社会成员敞开纳凉。这种基本公共服务,不该只是寒暑时的节令福利,而该成为更基本的城市标配之举。如何获取最基本的城市服务,所有人知悉,所有人习以为常,才不会有不得已在车站充电蹭网或雪地露天的管道旁蹭热的辛酸。不能老是只能为公共交通上农民工怕脏了座位而坐地莫名感动,从企业到社会到政府,都该有更多服务细节上的人性呵护,基本生存尊严要强制兜底保障,而更多软性人文关怀,也是社会文明努力的方向。
《新京报》:我们不能停留在“网红式关怀”
要感谢这个时代,从前慢,现在快,不用一封信寄一个月,只需找到一个Wi-Fi好用的地方,大叔就可以和老婆孩子搭起一个跨越空间的“线上之家”。但我们不能停留在“网红式关怀”,直白地说,我们不能总等到他们成了网红后才去关注、关心。什么叫贫困?虽然它有着一系列数据标准线,但相对来说,舍不得流量钱即为贫,长途奔校、冻伤手脸即为困。因此,我们更该思考:如何不借助一次意外地走红,如何不让阳光总在“聚焦”后,如何让救助帮扶的力量更加充分地、及时地走进他们,考验着我们的扶贫工作。
网民评论摘编
@李老头室内设计:平时也都会和他们接触,说话都很客气,也会等他们休息的时候递一只烟。生活不易,要善待身边的每个人。
@李毛塞:我公寓旁边就是一个工地,然后旁边超市的Wi-Fi都是轻而易举连上。每晚都有好几个工人在那里蹭网,一个多月了,超市老板从来没加过密码。
@UU3-:我爸爸就是这样,经常住工地,或者还要背着重重的工具包挤公交地铁,很辛苦。
@甜甜杏仁儿:希望有关部门能多关怀这些异地打工的人,即便小小的改善也会令他们开心。他们也有家庭,有要保护爱护的人。也请全社会多给予他们一点尊重,希望以后每个人都能获得应有的尊重。
舆情点评
寒冬已至,春节即将来临,农民工等务工群体的生活状态更容易引发关注。除了收入,人们也注意到了他们的精神诉求和情感需要,“蹭网农民工”不过是以一种更显性的方式将这种需求呈现出来。家人、亲情永远是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也正是打动网民的原因。
其实,“蹭网族”并不是第一次被舆论注意到。例如,2016年,荆楚网、《四川农村日报》等媒体都曾对此有过报道或评论,发现“蹭网族”大多是流动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的尴尬、业余文化生活的单调,网络成为他们最大的精神慰藉。为免费蹭网,他们在大型商场、餐馆和一些单位附近游荡。这些新闻,与葛远征的情况类似。
2017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报告指出,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为2.45亿人,流动人口消费结构单一、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频率低,通话时间短。另有调查显示,53.7%的农民工缺乏业余文化生活,60.9%的务工企业没有文化娱乐设施。一方面,农民工脱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交圈子、生活圈子相对封闭;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化进程,一些精神文化活动都需要花钱。对不愿意、不舍得消费的农民工来说,文化生活难免单调。
这反映出,流动人口的精神文化需求与供给存在脱节。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网络已成为一种基础设施,除了加快建设“无线城市”、安装公用Wi-Fi,用工单位也可以安装Wi-Fi,让他们不用再到户外蹭网。有的城市已经先行一步,有关部门在工地安装Wi-Fi;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基层工会可开拓更多适合流动一族的公共健身、休闲娱乐项目,或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流动群体提供精神文化服务,也是一个不错的疏解精神困惑的渠道。
像葛远征这样的“蹭网族”为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何从多方面关心、帮助他们,更值得进一步探讨。在完善收入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有关部门、用工单位也要安放好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才能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