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于泽
根据天气预报,23日夜间至28日,我国将出现今冬以来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其中陕西、河南、安徽、浙江等6省部分地区有暴雪,局部大暴雪。同时23—26日,中东部大部气温普遍下降6℃—8℃。昨天的朋友圈里有个说法,叫“等雪”。
春秋代序,人类社会已经常见,但极端天气过程常常就是自然灾害。尤其对于普通民众、出门在外的人来说,雨雪冰冻堪称煎熬。气象部门预计,武汉近期低温程度堪比2008年。应对极端天气可能带来的问题,不仅必要,而且是当务之急。
近些天,大雪未至,但城市已进入动员状态。市政府发出特急通知,要求各部门做好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应对工作;手机上,人们转发着各种善意的提醒。这样的气氛,可以说是紧张有序,应急准备工作表现得训练有素。城市各部位所表现的应对状态,让人们对这场严寒天气,大抵上已经心中有数,内心是从容的。
应急部署周全,落实到位也是关键。据报道,不久前有的城市公布了临时避寒点,但事后曝光大部分避寒点缺少或根本没有物资,无人值守、电话不通,这说明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也需要警惕和预防。任何工作到了细节层面,难免会出现疏漏,这就要求我们把工作做得更细、更精准,把应急部署落实到每一个环节,让应急机制发挥出最好的状态。理论上,万无一失可能达不到,但这是一个工作努力的方向,是追求的终极结果。
这场动员在整个城市范围展开,广义的应急工作不局限于政府,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企业、单位、学校的日常安排,既要与政府部门形成密切的协调联系,也需要更多的灵活、主动,做好各自相应的安排。我们生活的城市,每一个部位都像机器一样有序运转,但终究不是机器,千千万万普通人的需求、困难,尤其是极端天气下碰到各种特殊麻烦时,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呵护。正如一个企业,它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有按部就班的生产机制,但企业终究和城市一样,是人的聚集之所,所谓灵活主动的应急准备,无非是为员工考虑更周到一些。
我们生活的智能时代,传播更便捷,但传递的信息很多时候变得轻佻,疏离了现实的处境和人与人之间的感受。极端天气下,路况变得复杂,出行遇阻,甚至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而网络上也时常会出现各种吐槽、抱怨。极端天气带来的各种问题,有些是不可避免的,应急御灾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但生活节奏毕竟不能跟日常状态相比。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多一点理解、体谅,在大风雨雪之中,彼此多一些呵护,一声问候,一次援手,都是传递着温暖。
我们的城市功能品质经历着快速的发展升级,硬件基础已经不同往日;城市抵御自然凶险的能力,也经历了一次次极端天气的挑战,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智慧,管理机制、动员能力都有了深远提升。这个进步的力量,归根结底来自我们共同的家园情感,在这场严寒天气中,让我们彼此之间更多的守望相助,让我们的家园情感温暖这个特殊的冬天。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