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老项目,包括万科、光大、远洋、北控、保利等在内纷纷在京布局高端养老机构。但记者调查发现,高端养老项目价格动辄每月过万元甚至数万元,高档化趋势明显,这让许多对养老项目有需求的普通市民望而却步。(1月22日《北京青年报》)
在人口老龄化的当下,居民对养老机构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在目前,社会上的养老机构和床位呈现供给不足格局,“一床难求”,满足不了广大老人的养老需求,有的公办养老院需要排队上百年才能等到床位。在这种情况下,养老机构呈现高档化趋势,收费价格动辄每月上万元、数万元,显然除了极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可以承担得起之外,绝大多数工薪家庭难以承受,无法接受养老机构高档化。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一代而言,他们需要赡养4个老人,养老负担本来就比较重。
但是,不管是房地产企业,还是其他社会资本,进军养老服务行业,投资建设养老机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赚钱,而不是解决老人养老问题。毕竟社会资本投资养老行业是做生意,是为了赚钱,而不是做慈善。按照在商言商的原则和逻辑,地产企业布局高端养老机构,符合经济理性选择,不能为了满足多数人的养老需求就要求社会资本投资养老项目只能建中低档养老机构。
另一方面,社会对养老需求已经出现了分层趋势,包括钱理群教授在内的老人,对高档、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有一定的需求。养老机构高档化,无疑满足了这类老人的养老需求。所以,对于养老机构高档化趋势,应当交由市场选择,政策不宜过度干预。因为如果老人对高档养老机构的需求非常小,高档养老机构床位空着没老人住,失去了市场,必然会倒逼高档养老机构降价接纳更多的老人入住。
事实上在人口老龄化时代,满足绝大多数老人的养老需求,这已经属于基本的公共服务。这决定了收费偏低的中低档养老机构,不能指望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需要公共财政资金来投资。因此,政府在加强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标准的监管基础上,要加大公益性、普惠性的养老机构建设,为中低收入家庭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承担起兜底功能。一方面,政府财政资金要加大公办养老机构的投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养老服务行业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应当倾向于社会资本投资的具有普惠性的中低档养老机构,社会资本投资的高档养老机构,应当按照营利性模式运营,不宜享有优惠政策。
总而言之,廉价的中低档养老机构,靠公共资金投资,高档养老机构交由社会资本投资,交由市场选择。
稿源:荆楚网
作者: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