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频用户的激增催热了微电影产业的发展
2018-01-11 13:11:00 来源: 新华网

  知识产权保护乏力、内容题材同质化问题待解

  随着互联网视频平台对内容的需求日益增长,影视技术更新使得视频制作门槛越来越低,受众碎片化信息接收方式逐渐形成,我国微电影事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活力。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14亿,占网民总数的70%以上。网络视听市场旺盛的需求,促进了微电影创作生产高速增长,截至去年11月底,全国备案上线的微电影(网络电影)达4672部。尽管行业利好、市场前景广阔,但我国微电影产业仍面临一些挑战:知识产权保护乏力、内容题材同质化等问题渐渐浮出水面。业内建议,未来微电影从业者应坚持内容为王、强化版权意识,同时寻求恰到好处的发行和放映模式也是微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微电影产业兴起引资本介入

  业内人士指出,2009年,微博横空出世,各类冠以“微”字号的网络微缩形态越来越频繁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此后不久,微电影这一网络视听新形态逐渐形成了比较明确清晰的概念。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是指专门用于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视频类短片,它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及“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微规模投资”、“微播出平台”等特征。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司若指出,作为最早诞生的网络视听形态之一,我国微电影产业从发展起步到成熟不过十年左右的时间,微电影的发展史是互联网时代无数新生事物的缩影。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上半年,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14亿,占网民总数的70%以上。网络视听市场旺盛的需求,促进了微电影创作生产高速增长,截至去年11月底,全国备案上线的微电影(网络电影)达4672部。

  2010年被众多微电影研究者视为“中国微电影元年”。为顺应逐渐兴起的微电影热潮,不同题材的微电影作品频频出现在网络平台上:汇集了10部微电影作品的《11度青春》系列电影上线,受到广大影迷好评;《老男孩》的推出,使观众对微电影这一新生事物的认知度迅速提升,影片上线后,迅速席卷网络,收获良好口碑。

  2010年之后,微电影作品数量剧增、作品类型更加多样、作品题材更加广泛、制作水平大幅提高,并且在2013年实现爆发。司若指出,作为网络视频行业的拐点,一些视频网站开始由长期亏损状态走向盈利,为更好地塑造品牌形象、增强用户粘性,网络自制开始成为各大视频网站的重点规划项目。

  中央新影集团微电影发展中心主任郑子介绍,自2013年亚洲微电影艺术节落户云南省临沧市以来,各类型优秀微电影作品不断涌现。累计征集到14000多部参赛作品,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影视艺术家参与。

  前不久举办的第五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上,4360部微电影作品竞相角逐“金海棠奖”。郑子介绍,去年全国微电影作品数量达4万部,本届“金海棠奖”评委会收到的参评作品比上届增加了1000多部。

  微电影凭借微时长、微投入、微创作等产业发展优势,激发着越来越多电影人投身创作。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视频平台对内容的需求日益增长,影视技术更新使得视频制作门槛越来越低,受众碎片化信息接收方式逐渐形成,我国微电影事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活力。

  “网络视听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通畅,付费点播的消费习惯正在养成,微电影传播力和商业价值明显增强。”来自上海的微电影导演关晨说,微电影单独成片的同时,也为未来“系列成剧”和大荧幕电影创作积蓄动力。

  微电影数量扩容,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评委会对参评影片的品质要求却不减。据介绍,本届亚洲微电影“金海棠奖”最佳作品占全部参赛作品的0.9%,而优秀作品获奖率也只达到1.81%。

  据报道,这几年微电影的快速发展已经吸引了多方资本的介入。其原因有六:微电影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微电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通常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受众越来越广泛;新媒体和移动终端的出现引领新的运营模式;微电影作为新的艺术形式,有别于电影、电视剧,可以通过灵活方式展现;微电影的盈利点越来越清晰;网络视频用户提供了微电影的广阔发展空间。

  细分市场迎来创作热潮

  近年来,我国公益微电影迎来创作热潮。本届“金海棠奖”参评作品题材广泛,其中公益微电影佳作频出。小小的微电影成为展现时代发展进步、传播文明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大舞台。

  郑子介绍,全国政法系统积极参与本届艺术节,输送了《诉讼E时代》、《跨境追击》等2800多部彰显社会公平正义、反映社会和谐进步的“平安中国”系列微电影作品;而展现文化薪火相传的“大国工匠”系列微电影也颇具热度,累计征集到《阳光下的舞蹈》等800多部参评作品。

  此外,以劳动模范先进事迹、乡村教师感人故事为题材创作的微电影备受瞩目。其中,由青年导演梁强执导的公益微电影《一切为了孩子》,主要讲述了辽东山区“最美乡村教师”、“辽宁好人”王勇三十年如一日坚持摆渡接送学生上下学的真实事迹,展现了乡村教师的敬业坚守和无私奉献。

  影片拍摄过程中,梁强带领辽沈本土创作团队,秉承着严谨的态度,跨越三年时间创作,经历一年四季拍摄制作。该作品曾获国家广电总局2015年度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大赛三等奖并纳入“全国优秀广播电视公益广告作品库”。

  梁强说,微电影《一切为了孩子》最初故事灵感来自于《辽沈晚报》报道的一则关于“乡村摆渡老师”的新闻。“我们在不断扎根深入生活的创作中,越发感到那种坚守的可贵”。

  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呈贡分局出品并策划拍摄的微电影《圄》,荣获本届“金海棠奖”优秀作品奖。拍摄前,创作者经过调研、采访,深入学生生活、分析真实案例,真实地展现了校园贷危害的故事。影片讲述了几名在校大学生因“校园借贷”不堪重负而走上违法犯罪之路的故事,面向学生群体传递出警示意义。

  来自深圳市东湖中学的贺思曼是本届艺术节上年龄最小的导演,他执导的微电影作品《迷网》聚焦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群体,讲述了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最终克服诱惑重拾健康生活的故事。

  贺思曼说,拍摄微电影完全是自己的兴趣爱好,组建微电影兴趣小组、召集全班同学进行男女主角选角试镜、成立三人小组完成剧本创作,都是在不影响正常学业的前提下完成的。我们利用每周的自修课完成微电影拍摄,并在暑假期间进行后期剪辑。

  他说,希望这部影片对青少年群体的成长有所启发。“中学生正处在性格养成期,不能因为眼前的一点诱惑而被蒙蔽了双眼,要看清长远的未来,把握住自己的人生走向”。

  为城市经济增长增添动力

  自亚洲微电影艺术节落户云南省临沧市以来,当地陆续进行微电影基础设施建设和精品创作,随着《茶王》、《最后的部落》、《情定司岗里》3部微电影的开机,逐渐开启了微电影产业的“临沧模式”。

  每年的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吸引着来自亚洲各国的微电影创作团体及影视人员在临沧创作、拍摄、交流和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微电影事业,已经发展成为临沧市重要的优势文化产业。

  临沧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杨尽晖介绍,近年来,亚洲微电影博物馆、亚洲微电影院、亚洲微电影主题公园等一批与微电影相关的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建成;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等20个地方成为微电影创作拍摄基地;亚洲微电影学院公开招生,变身微电影人才培育的摇篮。

  郑子说,每年“金海棠奖”评选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云南本土微电影作品表现抢眼,曾经不为人知的民俗和人文故事走进大众的视野。本届艺术节上,临沧本土微电影《纸艺里的傣乡》、《烈伐傲》荣获最佳作品奖,传递了临沧秀美风光、质朴民风和多彩文化,让国内外观影人感受到了临沧之美。

  其中,《纸艺里的傣乡》将镜头聚焦于“中国古法造纸的活化石”傣族芒团造纸,向观众展示芒团纸制作工艺,讲述手工造纸的传承之路,展现了悠远的傣族文化历史;《烈伐傲》则以古代佤族猎人为主线,穿插情感与仇恨元素,在诠释神秘古朴佤族文化的同时,向海内外观众传递了翁丁古村落独特的静谧之美。

  通过微电影这一载体,临沧市改革发展步伐、经济建设成果、城市乡村面貌得到集中展示,与此同时,借助艺术节品牌效应,当地丰富的生态资源、民族文化资源逐渐走出深闺,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寻找商机。

  杨尽晖表示,“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永久举办地”对于临沧而言,不仅仅是一个节庆活动,更是一个世界级的交流平台,一个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临沧知名度的有效载体,一个拉动临沧经济增长的有力推手。

  他说,借助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的国际性和群众性的特点,临沧这座新兴的“亚洲微电影城”逐渐为各国微电影事业交流合作、繁荣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得益于此,当地影视文化产业、旅游业、酒店业、物流业等绿色产业发展迅猛,为云南融入国际社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强化版权意识刻不容缓

  未来微电影从业者应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强化版权意识,同时寻求恰到好处的发行和放映模式是微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微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影片,但质量良莠不齐,未来讲好中国故事仍然是微电影创作的制胜法宝。“中国地大物博,是微电影创作的灵感富矿,希望广大微电影创作者借助微电影这一传播载体,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郑子说。

  本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上,参与“第一书记”系列微电影创作的导演关晨表示,微电影作品呈现出“时间集中”、“感受集中”的特点,创作过程中要强化故事性,未来将继续强化精品意识,创作更多反映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好作品。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副院长敖柏指出,微电影人要讲好中国故事,需打破枯燥的说教式表现方式,不断触摸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脉搏,在多元化的生活现实中捕捉生动鲜活的故事,更多关注弘扬社会新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以及追寻个体价值等方面的题材,努力寻找作品与大众之间的共鸣点。

  微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创新表意方式,同时不能固守现有的产业发展模式。敖柏建议,微电影创作应注重作品的“网感”,认清市场与内容的关系,尽可能寻找全新的视角和相对轻松的表意形式。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幅降低,用户对于网络的依赖度加深,获取的信息也由简单、碎片化向复杂、长时段转变,同时一批具有网络付费习惯的用户逐渐形成。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历练和积累,微电影产业培养起来的专业化人士开始有能力制作更长时间、更高品质的网络视频作品;而微电影产业曾经一度占据主导的广告收益、付费点播盈利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规律。

  基于此,近年来我国微电影产业正在创新中悄然发生形态迭代,许多微电影从业者开始通过“拓展影片时长打造网络大电影”、“拓展影片系列打造网剧”等方式,探索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微电影商业附加值的新路径。

  尽管行业利好、市场前景广阔,但我国微电影产业仍面临一些挑战:知识产权保护乏力、内容题材同质化和打色情、暴力、血腥擦边球等问题渐渐浮出水面。敖柏指出,未来微电影从业者应坚持内容为王、强化版权意识,同时寻求恰到好处的发行和放映模式是微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记者许万虎/北京报道

责编:叶讳丽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