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予:环保污染“通病”,掣肘在哪?
2018-01-05 09:00: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日前,伴随着中央环保督察组向新疆、西藏反馈督察情况,首轮中央环保督察工作收官。从2015年12月督察试点在河北展开至今,两年时间过去,中央环保督察已经实现31省份全覆盖。针对督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中央环保督察组在给出的反馈中也直戳痛点,不留情面。(1月4日新华网)

  与早前的遇事便回避相比:“一些地方发展‘路径依赖’严重,在上项目、搞建设时习惯于‘先上车,后补票’,往往要求环保‘让让道’,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决策部署作选择、搞变通”;一些地区大气和水环境问题突出;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自然保护区违规审批、违规建设;水资源过度开发;工业污染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农村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可谓是一针见血。恰恰切中如今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老大难”问题。在“发展就是硬道理”思维下,治污回避无法成为主动而为。个中存在不少盲点,以为是“一刀切”、“一阵风”甚至成为一种应景之战。环保污染“通病”,掣肘在哪?

  此轮督察,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13.5万余件,累计立案处罚2.9万家,罚款约14.3亿元;立案侦查1518件,拘留1527人;约谈党政领导干部18448人,问责18199人。直接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环境问题8万余个;同时地方借势借力,还推动解决了一批多年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环保“老大难”问题,纳入整改方案的1532项突出环境问题近半已得到解决。成绩显著毋庸置疑,但令人纠结的是受到警醒,环保压力传导的一批领导干部真就“长记性”?

  在众多疑问中,有涉及污染产生的前期范畴,有涉及排污监管,还有治理成效及整改到位之问。向群众和上级部门解答这些问题,落实有关监督,需要地方管理者投入精力与诚心。具体效果还要看管理者是否足够坦诚,让治污的效果禁得住公众推敲,环境治理及其达标标准本身是否过硬。平心而论,环保污染“通病”看似轻描淡写,涉及掣肘的在哪?能否把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能否把公众安全健康与环保意识有机结合,不能成为地方管理者绕不过去的“坎”。

  这之中,焦虑是因为民众对一直以来治理环境污染“按下葫芦浮起瓢”变得麻木,对污染问题习以为常,进而有习惯成自然的之嫌。“通病”的表象与行动懈怠必将导致环境治理的“缘木求鱼”,公众健康将遭受更严重的侵害。正所谓,污染不是一天炼成的,治污也不是朝夕之功。有污染的地方,人们不得不承受一些地方政府在治污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行为、不得不眼睁睁看着编造会议纪要和工作台账的“阵痛”。基于此,地方政府必须是治理污染的责任主体,权力必须对权利负责。不是因为经济发展向污染“投降”,而是在“病去如抽丝”的理性认知中,秉承绿色可持续方针。

  “杀鸡取卵”无疑是令人悲哀的。环境污染中的民众会否沦为温水所煮的青蛙不得而知。公众希望看到,地方管理者对污染企业的关停雷厉风行,对环境污染治理的“零容忍”。痛定思痛,玩“阳奉阴违”的把戏终归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污染离你我不再遥远,唯GDP是举的政绩考核当扭转,环境评价与环保考核理当终身追责。“先污染”“后治理”非但得不到群众的喝彩,反而会徒增负面的涟漪。再看机动式、点穴式环保督查“回头看” ,治理在路上,绿色在前方。

  稿源:荆楚网

  作者:鱼予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