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2月5日晚上,肯尼亚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伴随着热烈的掌声,三位来自河北塞罕坝林场普普通通的建设者代表,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手中,接过了“地球卫士奖——激励与行动奖”的奖杯,让“中国绿”惊艳了全世界。
“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系统最具影响力的环境奖项。埃里克·索尔海姆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筑起的‘绿色长城’,帮助数以百万计的人远离空气污染,并保障了清洁水供应。”2017年12月8日焦点访谈节目,报道了这一盛事;路透社记者安德鲁表示:“作为媒体记者我想将来能去塞罕坝亲眼看一看,记录下美丽的塞罕坝并展示给全世界。”
塞罕坝林场位于我国河北省北部,占地9.3万公顷。由于历史上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1962年,数百名务林人开始在这一地区种植树木,经过三代人55年努力,将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80%。目前,这片人造林每年向北京和天津供应1.37万立方米的清洁水,同时释放约54.5万吨氧气。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激励与行动奖”的意义,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证明退化的环境是可以被修复的,而修复生态是一项有意义的投资。”这是塞罕坝带来的启示和意义。
塞罕坝林场场长刘海莹表示,这一奖项是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50多年艰苦创业的肯定,也是激励和鞭策。“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中国可以创造更多像塞罕坝这样的绿色奇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三代塞罕坝人用事实向世人再一次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个真理。靠种树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不仅是一种荣誉,更证明塞罕坝人的付出在改造荒漠化进程中是一面旗帜,一种引领。“种好树、管好树、用好树是我们建设塞罕坝的三大法宝”,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范例”。
塞罕坝人获奖,是中国在改造和治理日益严重的荒漠化进程中,为全世界提供的又一“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行动”。非洲绿色和平组织菲利斯·恩刚伽说:“在非洲大部分未开垦的地方是沙地,中国有能力改变沙地生态,这是我们特别需要的信息。这样我们就能拓展我们国家的生物多样性,改善我们的生态系统。中国变不可能为可能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借鉴中国,在非洲创造沙地变绿地的可能。”“中国绿”给世界带来了信心。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中国绿”惊艳世界,靠的不仅是对环境面貌的改变,还有背后的生态及经济价值。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塞罕坝森林资产总价值202亿元,林木价值40多亿元。近年来,林场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如今这里每年接待游客都在50万人次以上,年门票收入达4000多万元,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
塞罕坝的成功,证明退化的环境可以修复,修复后的科学开发可直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这或许是塞罕坝获得“地球卫士奖”的理由?英国环境保护协会甄妮说:“塞罕坝林场把荒漠变林海的事迹,太让人感到惊讶了,我们正在推动一项和挪威政府一起减少塑料污染的工程,我们也希望借鉴塞罕坝的精神,持之以恒把这件事做好,来为全世界环境保护做贡献。”
52岁的第二代林场建设者刘海莹深有体会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这在我们中国,今天已经家喻户晓:修复绿水青山,建设绿水青山,保护绿水青山,已经变成了一种共识,一种自觉。这是塞罕坝获奖的启示,也是塞罕坝获奖的意义。
稿源:荆楚网
作者:唐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