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英国人梅滕更医师查房时,一位中国小患者彬彬有礼地向梅医师鞠躬,深谙中国礼数的梅医师也深深鞠躬回礼。近日,同样温情的一幕发生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儿科门诊,一名3岁男孩向杨惠琴主任医师鞠躬致谢,杨主任深深鞠躬回礼。(新华网)
为什么我们会对小男孩和救治他的医师互相鞠躬这一举动而深深感动?笔者认为是因为这一行动唤醒了每个中华儿女心中对于传统美德和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精神,儒家讲求“忠、孝、节、义”等思想而引发出来感恩意识,并以此作为“人性”的本根、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成为传统美德的基本要求,“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等教育我们勿忘受恩,谨记还德,这些良好的道德文化,传承了几千年,也熏陶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感恩图报”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然而在现代社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比比皆是,“农夫与蛇”的故事不断上演,社会感恩意识严重缺失,公众的神经和底线不断被那些失德之行、忘恩之人所挑衅,当看到稚子鞠躬感恩大夫回礼以示关爱和尊重时,我们才想到千百年前我国是一个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的国家,而为什么我们会丢失这种传统美德文化呢?我们又该如何重拾感恩教育呢?这需要我们反思和自省。
父母要以身作则,培养感恩意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孩子纯洁无暇的心灵是一张白纸,父母、家庭最初的勾勒决定了这张白纸未来的底色,写上了善良,孩子一生善良,写上了恶俗,一辈子恶俗。所以,父母从小就要给小孩子树立起感恩的意识,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在乎”家中每一个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关爱他人的需求,既要懂得分享和分担,更要懂得承担。与此同时,父母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要注意言传身教,重视自身的修养,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感恩之心,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更好的理解感恩的意义,在孩子的心里和行为上,体现出来。
学校要转变思路,注重以德育人。许多孩子从进入小学开始就套上了沉重的学习枷锁,学习的压力使德育大打折扣,学习成绩成了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德育内容的“高大全”和盲目美化、神化英雄人物,离孩子的生活太远而让学生望尘莫及,德育几乎成了口号。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去学会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也没有机会去学会感恩。因此,学校在德育方面还应注意教育方法灵活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内容 “接地气”,注重以德服人以礼育人摒弃以分划人,增强感恩教育的现实感与可能性。
社会要加强督导,弘扬德行善举。我们常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就是染料,染料是什么颜色,布就会被染成什么颜色。我们见证了静停45秒所彰显的斑马线文明之美,我们动容于小学生在校外听到国歌时立正敬礼的爱国精神,我们感动80老翁脱帽鞠躬礼让他的年轻司机……这些凡人善举激荡着千万颗心灵,洗礼了无数人的灵魂,弘扬社会上的德行善举,在社会上形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风,染缸里出来的布匹自然呈现出的是真善美色彩。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那么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要继承中华民族知恩、感恩、报恩的优良传统, 以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去实现个人价值创造社会价值。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