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于泽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说到“厕所革命”,很多城市居民会觉得这事跟自己关系不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城市曾经存在“如厕难”的问题。但随着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如厕难”早已解决。倒是在网络上,时不时有人嘲笑印度城市的“如厕难”,而且引起一些网友共鸣。反过来看,我们已经在卫生文明上取得巨大进展。
但厕所问题仍然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块短板,这也是事实。首先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厕所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2015年7月16日习总书记在吉林省延边州调研时,就了解到一些村民还在使用传统的旱厕。其次是很多景区缺少厕所这类卫生设施,或者配置标准过低。即使在城市,仍然存在如厕的方便性不够的问题,有些厕所还存在卫生标准过低的问题,与城市的光鲜形成鲜明的对比。
厕所需不需要来一场革命,这涉及观念、认识和标准。中国踏上现代化进程后,先后引进与推广了公园、影剧院等公共机构和设施,冲水式厕所也是其中之一。这些设施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从某种意义上界定了社会的文明程度。但厕所是一个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场所,不想为它投入过多资源。甚至像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还有很多著名旅游景点没公厕。但近些年来国际社会越来越认识到,厕所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标志,关乎人们的健康与生活质量。
“厕所革命”是补生活品质的短板,也是补文明的短板。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在很多城市富丽堂皇,农村小洋楼也不差,但厕所未必尽如人意。过去解决了有无的问题,现在则是要在城乡普及,尽量满足人们对方便与舒适的需要。把短板补齐了,生活品质就会有一个大的提升,社会也会显得更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推动“厕所革命”不仅仅是补短板,而且是公共理性的必然要求。卫生条件差,是影响人们健康与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将“改厕”作为爱国卫生运动、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2009年将农村改厕纳入深化医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一旦厕所革命成功,居民少生病,政府也可节省医疗保障开支,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推进“厕所革命”,不能停留在政策号召上,它需要各级政府实实在在地投入公共资源。之所以存在厕所问题,原因是以前我们投入不足,根本原因是曾经发展不够。现在有能力进行更大的投入,那么农村厕所要做好改造工作,而城市厕所需要在管理上上档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剩三四年时间,完成这项革命时不我待。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