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意大利神经外科专家塞尔吉·卡纳瓦罗就曾宣布:两年内将完成首例人类头颅移植手术。而就在不久前,在任晓平教授的指导下,世界首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完成,手术是在一具遗体上进行的,总共持续了18个小时,连接了切断的脊椎、神经、组织和血管。任晓平教授将这项手术命名为“异体头身重建术”。(11月20日央广网)
“换头术”看起来吓人,其实并不陌生,很多人都听说过,在我国古典文学里,比如《搜神记》、《幽明录》、《聊斋志异》等奇谈怪志,就有描写“换头术”的故事,脑洞之大,令人大开眼界。近代科幻小说、科幻电影里,关于“换头术”的情节,亦不胜枚举。当然了,从传说故事、科幻剧情走到现实手术,则是云泥之别,“换头术”的发展历程可谓万分艰辛,所受到的争议亦非常之大。
任晓平此次指导的“换头术”乃是遗体换头,并非真实意义的活体换头,还不能称之为首例成功“换头术”。不过,此次手术“连接了切断的脊椎、神经、组织和血管”,也属于突破性进展,基于其手术的复杂性和精准度,仍然值得高度称赞。因此,此次所谓的“异体头身重建术”,可以视为活体换头的前期实践,在手术完成度高的情况下,未来不断完善进步,经过充分的动物实验,以及严谨的科学评估,活体换头或许真的能够成为现实。
事实上,实施“换头术”的真正难点并非是技术障碍,而是法律关和伦理关。从科技发展的历史来看,很多重大科技项目都会经历反复的挫折失败,持续完善后取得进步、突破,却因触及到法律和社会伦理问题,而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质疑,甚至迎来巨大的反对声音,特别是在医学领域,比如器官移植、试管婴儿、克隆等。
而“换头术”这一颠覆性的技术,突破普通人的认知,即便手术成熟,也会面临法律困境和伦理道德问题,诸如“换头术”的手术许可、合法性、供体来源、术后身份确认、遗传基因、延续生命还是违背自然规律等一系列问题,都充满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显然,科学家在研发“换头术”时,不可一味追求技术发展,要重视对法律及伦理道德的挑战,应主动面对公众的质疑,向公众解释清楚“换头术”的科学价值及社会意义,以换取公众的认可与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换头术”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救治瘫痪者、延续生命,并非如部分民众所想象的那般无稽、荒诞,不宜用怪异的眼光去看待,更不必将“换头术”视为制作“科学怪人”。而且,“换头术”涉及到法律和伦理道德等复杂问题,需要在充分的讨论、评估下找到解决之道,并非短期可以达成,但科学发展就是如此,很多重大技术就是在突破现实社会禁区的情况下,才得以实现,并最终造福人类社会。
稿源:荆楚网
作者: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