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典:面对信息被泄露,不能仅存愤怒
2017-11-15 09:06: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一些敏感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没有明确界定,当信息泄露或被盗取时,责任主体很难确定,这就导致不少信息泄露维权者选择不起诉,放纵了不法分子,形成一个恶性循环。(11月14日 《法制日报》)

  你的信息被泄露了么?如果这样的问题一发出去,相信很多人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被泄露了,不然时常接到的推销电话是哪里来的?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刻意地、小心谨慎地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然而,我们的信息还是这样肆无忌惮地被泄露了。

  作为一个资深网购人士,笔者几乎每周都会收到好几个包裹,而每次取到包裹后,为防止个人信息被泄露,均把快递盒上的地址、电话、姓名等涂黑或者撕掉,这已经成为了签收包裹的一个习惯,为的就是不被“有心人”截取信息,给生活带来困扰。然而,不论自己多么小心地保管身份信息,不论自己如何让身份证不被“有心人”利用,但是,仍然会时不时地接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推销电话。就在于,个人信息已经成为了部分商家逐利的工具。

  笔者曾经在某网站上的购物经历,就遭遇到了实实在在的信息泄露,至今仍心有余悸。大概在收到货两三天后,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一开始便向我通报我的姓名、住址、门牌号,甚至订单号及购买时间都一清二楚。还说他是某网站的财务,我购买的某牌子的保鲜盒,因为他们入账的时候出了点问题,需要我配合操作。对于一个拥有十年网购经历的人而言,我即刻意识到这是一个骗局。虽然没有受骗,但是却十分惊讶对方居然能够如此详细地知道我的隐私,如果没有“内鬼”,怎么会有这些详细的关键信息?

  在社会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买房刚刚办好手续,各类装修公司的电话就打来了,甚至能够清楚地知道房子的具体门牌号;买车刚刚入户,推销保险的电话就如期而至,甚至比你自己更了解车的型号及性能。这些“靶向推销”之所以能够生成,就在于我们的信息被“内鬼”作为交易在盈利,不安全感油然而生。

  公民信息泄露已经成为了社会治理之痛。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安全感似乎比安全更为重要。在信息泄露面前,我们不能仅存愤怒,相关机构还应该告诉公众,面对信息泄露,我们需要怎么做?我们能做什么?唯有如此,让每个人都参与到个人信息安全的维护中,让人人都成为维护个人信息的“安全卫士”,共同筑牢个人信息安全的“防火墙”,让那些利用个人信息牟利之人得到应有的惩罚,让广大“内鬼”们不敢再乱伸手,才能确保社会公众真正存在安全感。

  稿源:荆楚网

  作者:田小典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