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禾仁:“草鞋记者”用行动书写“三种美”
2017-11-09 17:00:00 来源:荆楚网

  一双解放鞋、一台数码相机……11月7日,记者见到78岁的“草鞋记者”张希才时,他正在采访国家级芦笙锻造技艺传承人莫厌学。(11月8日 中国新闻网)

  11月8日是记者节,说起记者,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拿着相机或话筒,奔波于城市的大街小巷,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人们生活的点滴……或风光无限,或悲催苦逼,但最起码,记者应该是朝气与活力的代名词,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才有足够的精力日夜奔波、晨昏颠倒。然而,报道中的这名记者却是位古稀老人,着实有点儿出乎意料。

  人生七十古来稀。按理说,78岁高龄的张希才早该安享晚年,“记者”这种连年轻人都觉得苦、觉得累的职业,在张希才老人眼里,却是一生的牵绊,是他一辈子的职业。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驱使他放下安逸舒适的日子,选择在记者这条道路上奔波不已?

  回顾张希才老人的事迹,笔者看来,张老的选择是他对这份职业的热爱,是因为他为这份职业付出了一生的心血,是因为他在这条道路上坚守了32年。尽管出身平凡,他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从他的身上,笔者看到了“三种美”,且这些美在记者们身上也同样拥有。

  其一,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美”。记者的执着是对真相的执着,是对事业的执着。因为执着于想要帮助脚尧村群众能够收听广播,他早出晚归,走访了解,最终采写了《雷山黄里广播线路被盗严重》的稿件,使得这条报道得到了上级的关注,修复了受损线路,脚尧的群众最终总算能按时收听到中央新闻。因为执着于稿件质量,既是没有电脑,全凭手写,一篇稿件,甚至可能使用十几张草稿纸,才能抄正,他也不厌其烦。因为执着于记者这份职业,哪怕退休回乡养老,仍闲不住,舍不得“收笔”,活跃在新闻现场。

  其二,是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美”。实干是一种态度,作为一名记者,光有满腔的激情,却不能付诸于实践,那就是纸上谈兵。作为一名记者,只会在办公室里当“二传手”,就没有办法获取第一手资料,掌握最真实的故事,倾听最真实的声音。正如张希才老人给自己定了一个铁的规则:不深入现场采访不写稿。哪怕天寒地冻,家人百般劝阻,他也非要到受灾现场,在他看来“不到现场,怎么知道灾情的严重性,那样写出来的稿件肯定不真实。”

  其三,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敬业美”。敬业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记者更不例外。为写好《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记者穆青、冯健等人,在兰考县呆了一年多,采访了数不清的兰考人民,走了数不清的大街小巷,才有了影响一代人的新闻佳作。也正如张希才老人宁愿步行40多公里送稿件,也不能耽误稿件时效性,正如他所说“很苦很累,但也很快乐”。这就是记者的敬业精神。

  笔者看来,正是有像“草鞋记者”张希才这样的记者用执着、实干、敬业的精神,给我们讲述了一件件真实又生动的新闻故事,也是因为他们散发出的美丽精神,引领着无数的记者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稿源:荆楚网

  作者:任禾仁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