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杨于泽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等4个行业协会昨日发布《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要求全部演员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舆论谓之“限酬令”,并为之叫好,但也有人认为这有损于市场活力。
很多人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即此番“限酬令”是由行业协会出台的,属于行业自律、行业自治性质。而实行行业自律、行业自治,这在全世界都是一种惯例。在中国,行业自律与行业自治不是多了,而是实行得不够,经常处于一种缺位状态。现在4协会出来管点事,我们应当高兴才是。
国内影视业的“天价”片酬问题已经存在比较长的时间了。有业内人士公开表示,2016年一二线演员的片酬增长了近250%,一部成本3亿元的电视剧,明星拿走2亿元片酬。更极端的,明星片酬占到全部成本的80%。如果演员凭本事吃饭,普通人也没什么好说的,问题在于,这些演员拿着“天价”片酬演烂片,烂片泛滥成灾。这就既对不起钱,也对不起观众。这是一种乱象,不治不行。
“天价”片酬乍看是市场使然,实则是市场被扭曲的结果。明星片酬占到全部成本的80%,意味着一部影视作品主要靠几个明星在创作,其他大量主创人员处于无关紧要的地位。这正是荧屏烂片充斥的原因所在,不激发导演、编剧、摄像、剪辑以及其他演员的创作热情,靠几个明星撑不起作品的高质量。正是烂片泛滥,整个行业更加依赖明星的号召力,这反过来又使“天价”片酬日趋严重。
虽然明星风光无限,但明星本质上只是资本的道具。明星在影视市场上呼风唤雨,拥有极其庞大的粉丝群体,形成“粉丝经济”,但明星是资本包装出来、为资本逐利服务的。现在中国金融领域存在“资金空转”现象,大量资本进入影视行业,带来影视生产、影视作品金融化的恶果。制作影视剧不是为了满足需要,而是炒一把概念,再通过相关上市公司的股票炒作获取暴利。艺术质量不再是评价作品的标准,资本只在乎明星的市场号召力。
影视剧成了资本的独角戏,艺术属性、质量标准、精神价值、观众评判在这场游戏中缺席,根本上被排斥在外。明星看似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其实归根结底他们只是资本的摇钱树。在“天价”片酬、价值颠倒、精神荒芜的背后,实际上是资本我行我素,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资金空转”。
艺术生产必须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要有一个基本的品质保证,体现基本的艺术性。影视市场不能由着资本说了算,更不能由着一群明星“逗你玩”,要赋予观众和专家应有的发言权、评价权。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