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 肖畅
9月1日起,贵州全省公务活动将全面禁酒。所谓“全面”,包括禁止公务用酒和私人自带酒水,覆盖一切公务事项和公务时间;即便是重大外事活动和招商引资活动,用酒也须遵循一事一购买、一事一审批原则。这一禁令,被媒体称为“最严禁酒令”。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各地贯彻落实之际,也结合实际情况出台具体细化措施,以各地“禁酒令”为例,就有不断升级的版本。贵州全面禁酒令是一个全新升级的版本,更表达了一种决心:全面禁酒,要做到禁无可禁为止。
八项规定实施之初,有一种声音认为:不喝酒如何谈工作?现在这种声音已经消退,但也出现一些新现象:公务不能铺张宴请,那就改以低调的奢华;不敢以公务之名用酒,那就改以私人名义自带酒水进行。看上去没有违反规定,实际上还是在求变通,他们的努力只是去勉力适应新的环境。
禁酒令是破,破的是不正之风;关键还是立,立的是新的公务行为、做派和规范。酒不能喝,工作还要开展,而且要比以前更有效率。转变作风,不是仅仅改变那种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的不良观感,不是因为惧怕而自我克制和收敛一些,而是真正建立一种全新的行为习惯,真正在法律、规则、规范的层面,摸索工作规律,有效推进公共事务。
我们过去都有一种观念,不喝酒谈不成事,“酒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是一种误解,一方面固然有习俗、文化的成因,但核心要害之处,还是不正之风对社会风气形成了不良示范。公务以酒为媒介,示范的是曲意逢迎、溜须拍马,酒桌上并不是人人平等的情谊交往,而是对那些沉溺于享乐、奢靡的领导干部进行投其所好,这样的酒桌,当然是一个权力滥用的场合。到了商场、职场、人情场,“酒文化”串联的是各种版本的投机取巧,是效行那些不正当的政商关系。
达到禁无可禁,是需要真正彻底的转变。有的人,酒固然可以不喝了,工作也不愿上心,剥去原来那些被曲意逢迎、溜须拍马包围的美好记忆,才发现公务原来是如此无趣。也有的人,不是真的沉溺享乐,工作也求上进,但推杯换盏谈工作已建立了“舒适区”,离开这个“舒适区”,他们变得无所适从。这都是没有从态度上真正进行转变,禁令加码,只是让他们更不自在,而不是驱使他们努力转变。
所谓公务,是处理公共事务,更让一个社会赖以信奉的价值、准则、规范得到切实践行,得以真实示范。我们这个社会,总有人喜欢讲门路,攀关系,建立所谓人脉资源,独独不相信规则。通过廉洁高效、勤政务实的公务形象,是净化党风政风,也是发挥模范表率作用,引领社会风气向好转变,让更多的人相信规则行之有效,放之四海而皆准。
“最严禁酒令”的出台是一种印证,说明八项规定在各地贯彻落实中,越来越得到理解深化。随着各地升级版的禁酒令出台,也陆续有公务机制改革举措的涌现,见证着作风建设的深层次努力。
编辑: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