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暑期参加爱心支教活动,到达支教地点后才发现,主办方非但没有相关资质,竟然还开起收费性质的辅导班。近日,陕西数百名大学生,经历了一场闹剧。(7月16日北京青年报)
“挂羊头卖狗肉”的行径着实招人恨、惹人烦,不仅是因为名不符实、坑蒙拐骗,更是因为利用并伤害了人们的爱心。这起以“陕西爱心支教联盟”发起的爱心支教,以非正常方式渗透进了学校课堂,并以极其隐蔽的形式在微信群内扩散,组织学生到基层支教点支教,可谓疑窦丛生,细究此事,颇具教育和警示意义。
“爱心”作为社会中的稀缺品,怎么鼓励和保护都不为过。但总有那么一些人或企业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剑走偏锋,企图利用大学生的爱心为己所用,最大化地榨取学生们身上的“剩余价值”。骗子们的行骗手段是经过精心包装策划的,利用的无非是大学生涉世未深、经验不足的弱点以及信息不对称的优势。
首先,省去中间环节直接到班级宣传动员,向整个楼层进行推广,从中锁定“目标群体”,再拉进微信群内进一步诱导。其次,整个环节设计非常周密,试讲后当场签约,“包食宿,并报销往返路费”,50元/天的招生宣传补助,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再次,教学生贴广告发传单,应对城管和家长都很有一套,为防止“支教老师”逃跑,还采取了类似传销的手法,扣押了学生证和身份证。
涉事企业已遭查处,以“假支教”名义办起的“真收费”辅导班戛然而止,事情的警示远非如此。一则受骗的大学生人数较多,说明爱心支教的需求还是高涨的,缺乏正规渠道的疏导,才给了“黑机构”以生长空间。二则学校警示教育不足,对涉事企业的非组织活动缺乏警惕,对学生这方面的警示教育不足,一句“不要参与到此类组织中”的提醒,明显有种“事后诸葛亮”的味道。三则政府的监督缺位,在整个事情中,某村村委会的警惕意识是很高的,对前来支教的群体首先询问的是“是否有营业执照”,进而发现了端倪,然而教育主管部门对不具备支教资质的企业却缺乏明显的过程监管。
爱心是可贵的,青年群体的爱心更是可贵,毕竟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爱心被利用的“不快感”可能是毁灭性的。爱心不容玷污,底线不容挑战。识破骗局,需要多方参与、综合施策,只有联起手来加以教育、引导,辅之以强有力的惩戒,方能营造关心、支持和参与爱心支教的良好氛围。
作者:史扬帆
编辑: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