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敏:兴奋剂入侵中考体育,究竟谁该反思?
2017-07-15 11:00: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中考体育测试本是为让学生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学生为拿高分,竟服食含有兴奋剂类药物。这不仅背离考试初衷,更会危害学生健康。是什么让学生、家长如此“铤而走险”?当体育被异化成一种应试,学生又能从中收获多少健康、快乐?(7月14日中国青年网)

  在常人印象里,兴奋剂是运动员为在比赛中更加兴奋有力、提高成绩而服用的刺激类药物,兴奋剂丑闻一般都是发生在奥运会、世锦赛等大型竞技体育比赛中,而初中生参加中考体育测试服用兴奋剂着实令人感到意外和震惊。尽管兴奋剂贻害无穷,一些中考学生家长为让孩子获取体育测试高分,居然不顾孩子健康,让孩子提前一周甚至一个月就开始服用兴奋剂,只见其利不见其害,这不仅会对其健康产生危害,甚至会形成错误的价值观。毫无讳言,兴奋剂入侵中考体育,无疑是与体育测试的良好初衷背道而驰的,那么,究竟谁应该从中进行深刻反思呢?

  从表象来看,首先应该反思的就是当事学生及其家长。在中考体育测试中,服用含兴奋剂的药物并非个别现象,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毕竟这是决定命运的考试,现在不拼一把,以后就没机会了。”于是,不少家长在微信群里都在私下交流“过关秘笈”,在网上咨询交流各种关于依靠功能性饮料或药物增强体力应付体育测试的招数,甚至有人直接询问何处能购买到“兴奋剂”,如此疯狂之举令人大跌眼镜。殊不知,从法律上看,任何体育运动参加者使用兴奋剂都是被明文严格禁止的,服用兴奋剂参加体育中考当属严重作弊行为,当事学生及其家长必须警醒,摆正智力分数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对考试规则要心存敬畏,切忌心存侥幸而铤而走险。

  实际上,兴奋剂不是万能的,它必须配合长期的训练才能发挥效力,如果不对症服用基本等同毒药,很容易对服用者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如麻黄属于刺激剂,可能导致失眠、焦虑、体重降低、依赖成瘾、脱水、四肢震颤、心速和血压增加、中风概率增加等危险。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兴奋剂当属体育比赛禁用药品,又对身体有如此大的危害,一些学生及其家长还能够从药店、网店轻而易举地买到兴奋剂类药品,无不说明药品监管上存在漏洞,相关环节没有做到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也就是说,兴奋剂入侵中考体育,药品监管部门难逃其咎,必须进行深刻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当中学体育异化为一种“应试”,人们似乎忘记了体育中考的背景和初衷,只是一味地追求拿高分,甚至一些学生家长采取走后门、拉关系、替考、服用兴奋剂等作弊方式应对。有网友认为,“将体育与中考挂钩,甚至与文化课统一算分,作为升学、择校的依据,完全走向了素质教育的反面。”其实不然,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和学校普遍重智育、轻体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连续20多年下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7年国家决定将体育考试纳入中考,旨在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使学生朝着全面均衡方向健康发展。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我们看到,十年来,中考体育制度对提升学校体育重视程度和青少年体质确实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不可否认,确实因“应试”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那么,应该如何避免中考体育陷入“应试”泥潭,摆脱“应试”的尴尬境地,最大限度地降低中考体育“应试”色彩,真正把孩子们从“豆芽菜”或“小胖墩”的身体状况和书山题海中解脱出来,这是教育部门最该深刻反思的,也确实到了反思应试体育改革的时候了。

  毋庸置疑,遏制“兴奋剂”进校园,必须加快改革中考体育制度,建立多元评价提系。要紧密结合体育教学相关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学生体质等问题,适当增加测试项目,加强体育考试监督,杜绝考试中出现服用兴奋剂、替考等作弊行为。同时,更把考核细化到平时体育课教学和基础锻炼中,教育引导学生增强体育锻炼意识,最根本的是让他们真正爱上体育运动,养成终身运动的好习惯,扭转家长及学校应试体育的错误观念,真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狠刹兴奋剂入侵中考体育的歪风邪气,让中考体育的初衷成为美好现实。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凤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