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让孩子看《小猪佩奇》的英文版,从小可以学英文。” 在北京工作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她并非不待见国产动画片,而是觉得一些国产低幼动画的教学功能偏弱,“看《迪士尼》可以学数学,看《熊出没》就是看剧情,而且英语是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如果能从小就掌握的话,对上学太有帮助了”。(中国新闻网7月10日)
“寓教于乐”是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比较推崇的教育理念。动画片作为少儿娱乐的一项重要内容,家长选择教育意义强的动画片给孩子观看,本无可厚非。可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能仅仅以十几二十年以后的“建功立业”作为唯一目的。
前段时间,一篇名为《中产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的孩子同读幼儿园》的文章在朋友圈流传,内中提到随着父母经济收入的不同,有一条看不见的鄙视链正在悄然形成,而动画片鄙视链就是其中一条。看“探奇活宝”“倒霉熊”等英文动画片,就比看“喜羊羊”“熊出没”等国产动画片就更加优越吗?当然不是!动画片不是豪车、名表、豪宅,更不是学历、工作、名气,只要内容不违法,动画片之间的差别也仅仅是故事内容和画面效果不同而已。
认为看英文动画片比看国产动画片更“现代”的观念,和认为看莎士比亚比看网络小说更“高雅”一样,不过是少数家长寻求优越感的一种方式而已。而为了控制孩子的成长轨迹,将这种观念嫁接在孩子生活之上,用“教育意义强”的动画片填满孩子的娱乐生活。甚至勾勒出一条“动画片鄙视链”,造成了不少孩子在少儿时期就和小伙伴们划分壁垒、区分等级,这对孩子形成正常的价值观而言,有好处吗?
对此,有家长说,让孩子看一些“高大上”的动画片是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也是一种解释,但却非一类贴心的教育观念。也许,有不少家长在步入社会之时,因为学业上的不足,导致事业上难以发展,进而将学识教育灌注在幼儿身上,让孩子的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语文、英语,生怕孩子和自己一样走得慢,被人“看不起”。但实际上孩子有孩子自己的世界,在享受少年童趣时健康成长才是最主要的,而家长的首要工作是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动画片的选择也应立足于此。
动画片不是纪录片、教育片、社会片,它存在的主要意义是给孩子一种感受快乐的享受,通过动画片进行数学、语文、英语等等功能性教育应在其次。而家长总想着将知识无时不刻灌输给孩子,其实也是在拿一条无形的鞭子驱赶孩子前行,看似是为孩子好,实际上还是将自己作为成人的价值观强压在孩子身上。对此,希望家长在选择动画片时,更多地考虑孩子本身的兴趣需求,不应对动画片进行不必要的等级划分,让孩子能依照自己的选择主动娱乐。
作者:严奇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