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晨:取经德国,中国足球还得多些“精耕细作”
2017-07-07 08:25: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国家主席习近平5日在柏林同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观看中德青少年足球友谊赛。习近平指出:中方愿同德方加强足球领域全方位交流合作。(7月6日新华社)

  最近,德国足球赚足了全世界的眼球。7月1日,德国U21青年队击败强敌西班牙称霸欧青赛;两天后,德国“二队”碾过智利问鼎联合会杯;德甲官网还列出了四套阵容,为2018世界杯预热,“杀死”智利的施廷德尔只排在第三阵容……足见,当今的“德国战车”绝对实力有多恐怖、后备力量有多强大。

  德国足球也曾经历过低谷,正如前德国国脚诺伊维尔说过:十几年前,德国足球整体水平下滑得厉害,国家队和青少年足球都遇到了问题。当时,更新换代中的德国足球,经历了2000年欧洲杯惨败。随后,德国足协痛定思痛,先后投入1亿欧元在全国建立了366个训练基地,并给各球队下达青训建设的“硬指标”,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成熟的青训道路。

  如今,德国重返世界足坛巅峰,根源就在于耐心打磨青训体系,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球员。而这也是中国足球最薄弱的环节,显然,成功的德国经验值得我们好好琢磨。

  中国足球并非没有努力,也一直致力于向德国足球取经。2016年11月25日,中德两国签署了三个不同层面的足球合作协议,这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国家级足球合作协议,而此次青少年足球友谊赛就是中德足球全方位合作的一个重要体现。但,取经的最终成效取决于中国足球的内部“消化”,比如好的顶层设计是否落实到位了,好的标准和体系是否认真执行了?

  从现实来看,足球发展“西学东渐”依然任重道远。有圈内人士表示:“类似德国的很多涉及职业联赛的准入标准,我们也有,但是不是都严格执行了?举个简单的例子,直到现在并不是所有球场都过关。”职业联赛尚且如此,更别说承载青少年“足球梦”的场地设施了。而除了球场之外,教练储备和竞赛氛围也是足球发展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情况又如何?

  先看教练储备,从中国职业联赛的尴尬现状可见一斑:中超正牌本土教练只剩下马林、陈金刚2人,中甲甚至也刮起了洋帅烧钱竞赛。试问,甘于扎根基层服务青少年的优秀本土教练又有多少?正如有圈内人士道出的无奈:“很多优秀运动员退役后搞创业,这是足球的损失……”

  再看竞赛氛围,中国足球发展的歪风邪气并未根除,“秦升踩”“奥斯卡闷”和容大“退赛风波”等乱象,直戳职业联赛管理混乱的痛点;去年曝出的小学生足球赛假球丑闻,更让人担忧中国足球的整体发展环境。

  发展足球是一项系统工程,通往胜利的远方没有捷径,足球青训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向先进的德国取经,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中国足球显然还得多些“精耕细作”,彻底摆脱急功近利的“束缚”。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陆晨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