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义闯:该怎么看待一篇论文获1350万奖励?
2017-07-05 18:00: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陈学伟团队因为一篇发表在全球顶尖学术期刊《Cell》上的论文,被重奖1350万元。对于天价的科学论文奖金,舆论立即就炸开了过锅,有人表示质疑、担忧,有人则予以力挺,对此,论文作者之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教授,对1350万元的组成进行了解释,并表示,网上一些说法是误导性的“标题党”所致,这1350万元中,只有50万元是奖励给团队的奖金。(7月5日新闻周刊)

  乍一看,仅仅因为在《cell》杂志上发表科学论文一篇,就得到校方1350万的奖励,未免出手太阔绰了吧?是校方有钱任性,还是对学术科研极端重视的表现,真是众说纷纭、舆论沸腾!有人说仅仅一篇被刊登的论文就被奖励1350万,岂非引导科研工作者“剑走偏锋”“避实就虚”?力挺者为表示对科研工作者的支持,甚至将他们的收益与一线明星作为了类比,果真仅仅靠一篇论文就得到1350万的天价奖励?

  上网搜索一下,不难了解《cell》杂志在国际科学领域的举足轻重地位,它与《自然》和《科学》并列,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不难看出,能被《cell》杂志刊登的学术文章,不是仅靠东抄西摘、拼拼凑凑就能实现的,需要积年累月的基础学术研究,有独树一帜、影响广泛的科学“重大发现”,如“陈学伟团队经过七年多的探索研究,终于发现水稻天然变异位点,这将有望提高水稻自身免疫力,解决抗病基因耐药性的国际难题,为防治稻瘟病提供了新路径。”可谓“梅花香之苦寒出”,反言之,积年累月的探索研究是基础,论文只不过是“长期的寂寞、艰辛和清贫研究”的一个表现形式罢了。

  将1350万奖金简单看成是发表于《cell》杂志上几页纸的付出,不仅是浅薄,简直是无知之极,要知道,科学研究是一项巨大的体力脑力付出工作,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也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常人难以忍受的体力付出,没人能简简单单成功,正如获奖者之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教授所言:“我们做科研,谁能保证自己的东西能达到获奖的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呢?也许做一辈子科研什么都没有,一生没有获奖的大有人在,但这并不代表他就不努力。”

  实际上,陈学伟团队的论文能登上《cell》杂志,不仅是学术论文被国际知名科学报刊认可的成功,更是“发现水稻天然变异位点,提高水稻自身免疫力”的科学攻关能力得到国际科学界的认可,这不仅是中国科学界的重大科研成就,从解决世界粮食供应的角度看,此项技术无疑将成为全世界人类的福音。从这个意义上讲,奖励1350万多吗?

  实际上,针对陈学伟团队取得的不凡学术成果,校方奖励1350万,其中的1300万算是未来五年资助的课题经费,只有区区的50万才是对团队的物质奖励,人均2万的资金奖励能算高吗?正如有网友戏言,“明星戏子动辄几十、上百万的出场费相比,这算哪门子奖励呢”!

  在“工业4.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亟需大量有中国独立知识产权的“中国工匠”,而科研发明是基础,“重奖之下必有勇夫”,由此言之,对中国科研重大进步是再怎么奖励也不为过的。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徐义闯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