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名叫《王者荣耀》的手游风靡于市,老中青少都玩得不亦乐乎,而许多小学生沉迷其中,成绩下滑、身心健康受到影响,许多家长更是一筹莫展。记者随机采访了一小学,其中一名学生称他们班级有32名男同学,全部都在玩《王者荣耀》。(7月4日《海峡都市报》)
可以说,这两天对于游戏《王者荣耀》的争议似乎达到了白热化,人民日报都已介入评价,游戏制作方亦是据理力争。究竟孰是孰非?相信随着争议的不断深入,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
对于众多家长来说,面对架空和虚构历史游戏内容,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面对孩子过度沉溺其中对于精神与身体的过度消耗,“怒怼”游戏在所难免。之于游戏制作方来说,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面对各种声音,游戏出品方近日推出了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如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陆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强化实名认证体系等,但效果却有待检验。
平心而论,一款游戏成为全民性、现象级,足见其魅力,而质疑不断,也足见其害。这边是从网络游戏脱胎而出的电子竞技晋升为大学专业并且自证“钱途似锦”,那边却是父母“打游戏不务正业,网瘾害死人”的谆谆教导,令很多年青玩家万分纠结。
不可否认,赚钱和质疑声形成鲜明对比的背后是每一款国民游戏都无法避免的尴尬。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晰,这就好比信教而不迷信一样,过之则为错。游戏虽然是市场行为,其研发与营销也代表了一定的创新与活力,但也应该有个度,要有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从“产业盛宴”成为“精神鸦片”时,应该关注其背后对社会的危害指数及社会人精神的指引方向。
毕竟,手机和游戏没有生命力,而游戏研发者、政府监管部门、游戏玩家却都是有思想的人,游戏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最终还是取决于人的思想,从游戏的设计、监管和把玩,都应该立足于以人为本。
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王者荣耀》的争议,归根结底是对游戏制作方和监管的质疑,对于未成年人沉迷其中的焦虑。因此,无论是游戏制作企业还是监管部门,都应该要有责任意识战胜商业利益的清醒认识,“王者”才会真正“荣耀”。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谢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