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前些年相比,今年很多地方对高考成绩的宣传要低调很多,但这并不妨碍与高考“状元”有关的消息出现在网络空间。随着2017年高考成绩的揭晓,一些地方又掀起了状元宣传热潮。6月23日晚,用“2017 高考状元”作为关键词进行百度搜索,共显示2,960,000个结果,这还不算当前非常活跃的微信朋友圈、QQ群、微信群里面的消息。
前些年,只要高考成绩出来,与“状元”有关的广告就充斥着各地报刊、网络、电视、户外显示屏、车载荧屏等各种媒介,让人眼花缭乱。高调宣传“状元”,本质是地方教育部门和相关学校借此提高名气,为来年招生奠定基础,但一些媒体宣传的“状元”,缺乏科学性与统一性,有的宣传的是省“状元”,有的宣传的是市“状元”,少数学校更是根据自身优势,自封一些“状元”。遍地开花的“状元”让老百姓真假难辩,而一轮又一轮的宣传让一些媒体和广告公司赚得盆满钵盈。
状元,是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几千年来,一代代莘莘学子孜孜不倦追求的是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出人头地。那种“一考定终身”的科举考试制度并不科学,存在诸多弊端,如只注重了对考生掌握知识的考察,而忽视了考生综合素质的考评;重视了考生的知识占有量,忽视了考生的创新能力等。过度宣传“状元”,与现行的教育制度格格不入。现在的高考制度已为所有考生敞开了大门,并非像古代科举制度那样“一考定终身”,没有考上大学同样可以在一些领域做出优异的成绩。比如著名作家余华就是当年的高考落榜生,还比如很多著名企业家、科学家、记者、医生等等,并非都是当时的高考状元。况且,很多学校用来作招生名片的“状元”在考试前也并非就是状元,只不过在考场上发挥得要好一点而已,他的考试分数和低他十分的同学在本质上没有多少区别。
为了展示成绩,适度宣传一下“状元”无可厚非,但宣传时不能太调皮,太商业化,如果把高考“状元”宣传变成了具有浓郁商业气息的赛场,那就违背了展示教育成绩的初衷,长此下去,就会让“应试教育”偏离“素质教育”的轨道。如果每一个学校都一味的去培养屈指可数的“状元”,那么吼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就会变成“一纸空文”。同时,还会对“状元”本身的身心造成一定影响,让他(她)们滋生在高一级学校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思想。
“状元”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在历史上固然产生过积极作用和影响,但它毕竟生长在封建土壤上,建立在压迫人性、毒害身心的基础上,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现在的教育是现代文明教育,过度宣传炒作高考“状元”可以休已,把高考“状元”作为“名片”、作为“经济增长点”的做法更应该止步!
作者:杨维兵
编辑: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