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当《都市热线》全媒体记者赶到西安市未央区杜家堡时看到,这是杜家堡拆迁后近八年的样貌,周围一切都在进行着重新建设。不过,被这些工地所包围着的地方,有一处有着二十多间教室的小学,“像民工的工地一样”。面对前来咨询的家长,西安市未央区教育局的工作人员似乎也没什么办法。记者:“这不是一个现在正常学校应该有的条件吧……”教育局工作人员:“有些人还没学位上呢,知足,知足。”(6月20日 陕西电视台)
学生有学上,有教室用,是不是一个值得“知足”的问题,在这个物质越来越发达的时代,或许并不是一个问题。然而,在社区拆迁后,西安的这家新兴小学,即便是设在板房中,也需要心怀感恩而“知足”,着实让人感到当地教育部门是否履行了职责,是否真心为板房中的师生考虑过?
社区建设,城市拆迁,难免对一些学校进行拆改,但总归需要重新搬入宽敞明亮、安全舒适的学校。然而,社区正在高楼平地起,但学校却迟迟不见动静。学生们仍然在“夏热冬冷”的板房里读书,这难道就是教育部门所言的“知足”的现实吗?
诚然,在一些地方,确实有一些学生还因为贫穷等原因,还不能走进教室,但这种情况正在缩小。西安市未央区倘若拿还上不起学这种情况,与在板房中的学生相比较,一是不现实,这两种情况不在一个地区不具有可比性。二是不觉羞耻。本来有条件可以进入更好的学校,非得让学生们在板房里上课,还得知足,甚至还需要对未央区教育部门感恩戴德,这样的想法就是拿着不尽责当荣幸。
有一种心态叫做比烂心态。例如有的贪腐干部声称,比他更为贪腐的干部不在少数,为什么先惩治“我”。反观未央区教育局,同样存在这样的错误心态。似乎能够保障学生们有学上,有教室用,他们就充分履职了一样。
“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是我们的古训。“比”是人们的一种自然习惯心理,有比较才有鉴别。未央区教育局也掌握着众多学校的管理。不能说一碗水端平,也需要保证辖区内学校水平相差不能太过悬殊。难道未央区所辖学校都是板房教室这个事实?如果属实,当地的师生确实应该知足常乐了。
很显然,这种假设只能是假设。未央区条件好的学校并不在少数。拿烂学校和板房学校比,不敢拿优质学校与板房学校比,这种比烂心态,已经把“充分保障教学条件”,落实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学资源均衡化抛在了远处。倘若与“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相比,是不是更要汗颜呢?
学校硬件资源的一时短缺,通过发展经济能够迅速补上。但是,如果不重视教育工作,不关心板房学校里的“风雨”,要远比物质上的贫穷还可怕。板房学校,已然成为当地教育部门履职尽责与否的试金石。不仅要尽快修一座安全、宽敞、舒适的学校,还要拆除这些人内心深处的比烂心态。
比差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只有比好,才能真正好起来。仅此而已。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