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刚结束,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测试开始了,其中有一些“烧脑题”是这样的——山东大学考题:黑板和厕所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井盖都是圆的?南京大学考题:“梁祝化蝶”为何不化比翼鸟?为什么屈原的画像是瘦高的?华南理工大学考题:用物理知识解释“狮吼功”……(6月19日中国青年网)
今年的自主选拔初试刚刚结束,不拘一格的考题就引发了公众的热议。对此,舆论场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认为自主招生本是扩大高校自主权、摒弃传统唯成绩招生体制弊端的一种创新,“烧脑神题”展现出来的多样化和专业化,能让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综合素养,本也无可厚非;另一种声音则认为,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目的是要把比较优秀的学子选拔出来,需要有一个标准,尤其是自主招生考试的试题,必须为优选人才服务,一些偏、难、怪、涩的试题有违选拔初衷,很难保证自主招生教育质量。
前者对自主招生的理解太过于理想化,认为不应以“标准条件”选学生,而应去发现并挖掘学生与众不同的特质。后者从考试选拔制度改革出发,既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全面考量,又从标准化和个性化选方面进行统筹。观点虽然不同,但出发点都是好的,归结到一点:到底怎么做,才能破解自主招生考试难题?
事实上,相对于普通高考统一命题而言,被称为“小高考”的自主招生赋予了高校更大的自主权。自2003年启动自主招生改革试点以来,经过十多年不断的探索,高校招生越来越趋向多元化,给有特殊天赋和才能的学生提供进入名校的机会。自主招生的方式,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有利于扭转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的局面。
然而,自主招生改革并非尽善尽美。在此,特别要指出的是,自主选拔的“烧脑神题”能否真正考查出学生的特长与天赋,科学精准地甄别人才,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毕竟,自主选拔考试依然难以跳脱出统一考核的局面。不同学生的天赋与才能不尽相同,统一考核又怎能考查出学生才能的独特性?希望一场考试就能甄别人才,本身就承载着过于厚重的期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烧脑神题”并非自主招生的唯一答案,高校自主招生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一方面,必须分学科分专业进行面试,而不能“一锅煮”。全校设置一个综合题库,让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考生随机抽题回答。否则,一个具有文学特长的考生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考生,如果抽到用物理知识解释“狮吼功”,因不会回答而不被录取,这显然有违自主招生的初衷。另一方面,学校在阅读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和听取考生自我介绍的基础上,对与报考专业相关的内容和其中的疑点进行随机提问。通过与考生一问一答深度交谈,以及考生特长的现场充分展示,详细准确地了解考生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情况。对考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动力和实际水平,以及是否具有更适合学该专业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力进行评价。
自主招生的考试严格地说并不是一次考试,而应是一场考生特长的自我展示。考试有答案,自主招生考试没有答案,只有是否更适合学这个专业之分,没有对错。自主招生给考生提供一个真实充分展示自己特长的平台,弥补高考的不足。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丁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