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评声:莫让“洗稿”文风污染务实作风
2017-06-18 10:00: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最近,“洗稿”一词在网上流行起来,有人甚至说新媒体“洗稿时代”来临。说白了,“洗稿”就是对别人的原创内容进行篡改、删减,使其好像面目全非,但其实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是抄袭的。(6月16日《人民日报》)

  说得通俗易懂点,“洗稿”就是改写,就是把别人的话改成自己的语言。和简单粗暴的“复制粘贴”相比,“洗稿”显然更有“技术含量”,也更具麻痹性。但无论“洗”过的文章看起来有多不一样,其最有价值的内核还是别人的。把“洗”过的文章当做自己的,纯粹就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无论是照搬照抄的“拿来主义”,还是改头换面的“洗稿”,这种不良文风在行政机关同样常见。上级下发了一个活动方案,有的单位最多改改机构名称、领导姓名,其余一字不改依然发了红头文件,还美其名曰“贯彻落实上级指示”;有的干部信奉“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写文章时到网上搜上几篇,然后东拼西凑、盖头换面就变成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更有甚者,连民主生活会上的自我剖析材料都是用自己的话说别人的事。

  写文章是一件有些折磨人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思考和积累才能迸发一瞬间的灵感,要经过不端的修改和打磨才能生出一篇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和令人绞尽脑汁也不一定会令人拍案叫绝的原创相比,抄来的东西一出手就是成形成熟的,自然省了很多时间,少了很多功夫。但如果所有人坚持“你抄我抄大家抄”,写出来的公文自然也会因“近亲繁殖”而变得越发相似,越发无味。

  “洗稿”等抄袭行为在个别机关的长期存在,更凸显出一个颇令人尴尬的事实——纵容“洗稿”行为的,往往是集体无视原创的氛围。倘若一个单位从上到下都信奉“写不如抄,抄不如改”的文风,又怎么能在如此贫乏的土壤上长出灿烂夺目的原创之花?

  文风不正,作风必然不端。有的干部平时书报看得少了,理论知识积累的少了,一写东西就是满篇“口水话”,让人不忍直视。有的干部平时亲力亲为的少了,下基层和老百姓谈话拉家常少了,一写东西才发觉满腹空空,无从下笔。有的干部“懒”字当头,认为写东西就是浪费时间,纯粹不想写。不会写、不想写又必须要写,交上去的文章又没人细细审核,偷奸耍滑、投机取巧的文风作风自然就占了上风。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要彻底整治“洗稿”的不良文风,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在文章长短、语言直曲上下功夫,关键还在转作风求实效上。要积极培育鼓励原创的宽松氛围,让党员干部说不一样的话,写不一样的文字。要建立公文“反抄袭系统”,健全文章抄袭雷同问责机制,提高制度的刚性约束力。要引导“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的作风,鼓励党员干部多读书读报,多到基层积累经验,学学“老百姓的语言”,避免腹中空空、言之无物。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任评声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