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武汉市民刘先生善意斥巨资改建垃圾场变身绿茵球场,但因审批手续不全,营业期间市民投诉扰民,城管部门核查确认违建后,于今年3月依法依规对其进行了拆除。(6月15日《楚天都市报》)
强拆球场引发的这场舆情风波,实质上又是一场城市管理中人情法理的碰撞与思考。违建球场依法拆除本无可置喙,但拆除带来的经济损失让人心痛,拆除数月后,原本可为附近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的绿茵场又再次沦为闲置地、垃圾堆,这种一拆了之,“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所谓“依法依规”会不会让诸多热心武汉建设的“刘先生”寒心?反观市民善意改建的违建球场,是否又真的触及城市管理底线,伤及市容市貌,危及周边居民宜居宜业,是一道除了强拆就无解的治理难题?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充分利用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城市空置场所等建设群众体育设施。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促进体育消费、推进全民健身不应只是一纸空文。城市管理也需注入更多智慧,下足“绣花功夫”。
城市管理,需“穿针引线”。城市治理者事事依法、处处依法是基层治理水平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但在法理与人情碰撞中,善意与规程冲突时,我们能否学习“六尺巷”空白罚单的睿智和柔性,主动担负起相关部门间斡旋沟通的重任,寻求各部门破解难题的最大公约数。比如,补齐违建球场的审批材料,为响应国务院号召,积极投身体育设施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民间资本和个人开启绿灯,确保损失的最小化,效益的幂增长。
城市管理,需“胸有成竹”。要想绣出一副精美的刺绣,必先描绘一张精准的图样。城市管理亦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影响我市市民交通出行的堵点在何处,6月汛期处于低洼地势的小区有几许,新城区新建小区周边配套是否完备,中心城区老旧社区的基础设施是否翻修……唯有把江城武汉的城市地图内化为城市治理者心中治理之图样,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才能在城市管理顶层设计中真正做到全局把握,探索出城市治理的“武汉样本”,实现智慧城市建设。
建设现代化、国家化、生态化大武汉召唤狮子型领导干部,管理幸福宜居、和谐宜业的新一线城市大武汉还需要集智慧与才干于一身的“绣花匠”。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