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记者采访贫困户时这样问道:“您对某某扶贫计划怎么看啊?”老乡一脸茫然,摆摆手说不知道。采访不顺利不说,政策效果怎么样也不得而知。由此联想到,在基层一线,如果用老百姓听不懂的术语、看不懂的文件来指导脱贫实践,显然不在一个频道上,也就难以同声共气。(6月5日 人民日报)
上个月,一名记者参与了政府组织的一个重点项目,群众会开了多次,入户宣传很多次,但仍有部分群众表示不理解。一次偶然的机会,记者与群众闲聊时发现了问题所在,“你们讲的都是官话套话,说了一大堆,可我们就是听不懂”。
三年前,一名记者随东部某省一名厅长深入基层调研,在与当地群众交流时,这位领导在问了“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等几个简单问题后,竟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最后在身边人员的圆场下尴尬收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厅官倒是很坦诚“说实话,在机关待得久了,跟群众打交道确实少了。”毫无疑问,厅长出现语塞和群众听不懂官话套话,那是干部“有口才无真才”的表现。
厅官接触了不少群众、见识了不少大场面,竟然在同群众交流时出现“语塞”;帮扶干部开展了多次入户宣传和群众会,竟然有部分群众不知所云,原因何在?其实不难想象,干部整天泡在会上,埋在材料里,守在机关,时间放在“花眼巧言”上, 自然对群众语言研究得少了,讲好群众语言也少了。
干部可以想法设法让上级满意,用好官样文字,认真研究下说话套路,自然可以博得干部们的一片掌声,问题根本还不在官场语言趋同上,而在于官话套话的传统。干部在台上可以“口若悬河”,想想看,每天面对的是报告和讲话稿,官话套话就那些,听者做报告者都是干部,大家没有语言上的交流障碍。而我们的公仆下去调研、开群众会、开展入户宣讲,如果继续延续着讲话的官话套话风格,延续着那种面对干部们的感觉,自然缺少了群众语言,和群众打交道不畅就成为了自然。
官话套话就那么多,反观群众语言丰富多彩。干部常年“宅”在机关,开会、汇报、写材料和讲话,缺少必要的时间学习研究群众语言,缺少了与群众交流的机会。让这样的干部去基层开展工作,自然缺少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说出的话难以让群众理解。面对基层群众,自然转不过弯来,满嘴说出的是官话套话,兼之和群众交流时缺少必要的技巧,出现群众听不懂甚至干部“语塞”的现象也在情理之中。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