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八旬的河北赵县五道古火会代表性传承人杨风申,因涉嫌非法制造爆炸物罪一审判决四年零六个月。据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介绍,赵县五道古火会是以燃放烟火来庆祝丰收的盛大民俗活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6月5日澎湃新闻)
杨风申获刑,是因他在居民区非法制作烟火药15千克以上,且用于表演的必备道具“梨花瓶”被司法机关鉴定具有爆燃性。尽管五道古火会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享有盛誉,然而法律就是这么“不近人情”。
非遗变非法,着实让人惋惜。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列举已公布的国家级、省级名录中,也不乏与火药有关的非遗项目,甚至表示五道古火会之所以能够一直传承至今,在确保安全方面也有一定的自控和防范措施。但归根到底,文化的传承毕竟不能挑战法律的威严。
其实,鱼和熊掌并非不可兼得,非遗与非法之间的距离也并非遥不可及,一张烟火药制作许可证就能化解矛盾。可惜,在杨风申获刑之前,赵县的文化部门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当事人更不明白世代传承的技艺怎么“突然间”触犯了法律。
既然普通的烟花爆竹能合法合规地面世,那杨风申的烟火药也能“上户”。注册产品商标、修建正规生产车间、培训合格持证上岗工人,聘请杨风申作为“大师傅”传授技艺,把五道古火会当成产业来做,做大做强,做远做久,做成赵县独有的“文创产品”,这才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
非遗弥足珍贵,贵在它们孤独的存在,贵在愈发艰难的传承。五道古火会传承人杨风申的案件既为非遗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又提供了借鉴思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别让五道古火会们消失在一张许可证就能弥补的距离之间。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卫栖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