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一个总人数27人的扶贫办,却曝出了腐败窝案,2名原任领导、6名现任领导和3名中层业务骨干都牵涉其中,令人震惊。(6月4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您拨叫的用户忙,请稍后再拨”,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应该说,一个总人数27人的扶贫办,却曝出了腐败窝案,2名原任领导、6名现任领导和3名中层业务骨干都牵涉其中,便是源于监督“漫游”,不在服务区。
“漫游”泛指移动通信网自动跟踪移动台,向处在任何位置的移动台提供服务,它的主要功能有位置登记和呼叫转移。身为扶贫办主任,“近水楼台先得月”,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先后为6家企业在申请扶贫项目资金过程中给予“关照”,从中获取27.6万元“好处费”。更为奇葩的是还安排下属对扶贫项目资金进行暗箱操作,以“工作经费”的名义违规向获得扶贫贷款贴息的企业、产业扶持发展项目实施单位和个人收取资金共计850.8万元,纳入小金库管理使用,并与班子成员及个别中层干部进行私分,自己从中分得20万元。看到此,相信正好应验了那句话“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剖析腐败窝案过程不难发现,理想信念缺失、制度不健全和监督管理缺位是他们走向违纪歪路的共性因素。因制度不健全、监管存在“盲区”等原因,简光禄等人才能肆无忌惮,才能频繁伸手,以致走上不归路。当然,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窝案的涉事者未必不知,控制不住自己,心存侥幸、顶风违纪,频频伸出不该伸的手,是其内因。但,值得厘清得是,2名原任领导、6名现任领导和3名中层业务骨干都牵涉其中,缘何会畅通无阻?如此沆瀣一气的攻守同盟、同恶相济,谁之过?又是什么原因让内部监督失效、外部监督难以介入,才有了“携手”能捞到好处“抱团贪腐”?
答案不言而喻,扶贫干部“携手”捞好处,摆脱不了监督失效的事实。
当然,话又说回来,“携手”捞好处对于监督部门而言,确实有监督的弊端。单就腐败的事实来看,成员之间拧成一股绳,如同蚂蚱一样被捆绑在一起,正所谓“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诚然,在公共利益部门化、集体利益个人化语境下,自然而然也就有了集体掩护、集体失声、集体串供,部门内部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盟”。正如,涉案的徐东一样,看到别人从中“捞大钱”,自己也不忘从中“捞小钱”,不但收受申报扶贫贷款贴息企业老板的“好处费”,还从小金库中“捞到”8万元。也正是自己的玩忽职守,对项目审核不严,导致该县某企业以虚假银行贷款资料骗取国家扶贫贷款贴息资金105万元。试想,假以审计、监察的力量能到位,这一腐败窝案,有何以发酵、成形,前赴后继?
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如是说到:“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回到本案,扶贫干部“携手”捞好处再次警醒监督部门,唯有筑牢反腐的防线,堵住腐败利益源、斩断腐败利益链,让各项制度真正发力,才能管得住人;唯有完善管理制度,保证决策制定、落实执行、考核审计、监督反馈等行政程序的透明公开,用阳光照亮暗角才能保证权力不“出轨”;唯有增加民众的监督话语权,以多管齐下的监督方式参与到对权力运行的监督过程中,才能破除内部利益共同体。总之一点,仅仅依赖于官员的自觉、自律那是有风险存在的,只有给权力套上制度“紧箍咒”,让反腐利剑高悬,监督才能回到“服务区”。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鱼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