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芸琳:消除艾滋歧视,正视不安的生命
2017-06-03 11:00: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今日,山西临汾红丝带学校的16名毕业生将在该校设立的标准化考场单独进行高考的新闻引起舆论热议,有声音指单独考场是“歧视行为”。临汾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设立单独考场意在让考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高考,为了保证考生更好地发挥。(《新京报》 6月1日)

红丝带学校为其毕业生设立单独的高考考场,从出发点看,是值得称赞的。至少在起点本就比普通学生落后之后,学校为他们争取来了“知识改变命运”机会。

那么然后呢?

耐人寻味的是,在踏上高考这块跳板之后,他们真的能触碰到自己的梦想了吗,还是在脱离学校的庇护之后进入另一个尴尬的处境。他们不可能一直过着来自学校的“包办人生”,只要这个社会一天不消除歧视,他们的身上就会一直贴着“艾滋病”的标签。

这个被单独设立的高考考场,在第一时间或许是令人振奋的,因为这也表示着社会消除歧视前进的一小步。但冷静下来把这件事情换个角度解读,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歧视和不包容呢?

据了解,临汾红丝带学校创建于2006年9月1日,是全国唯一一所专门收治艾滋病患儿的全日制学校,它的前身是临汾市传染病医院绿色港湾病区“爱心小课堂”。

2011年12月1日,山西省临汾市教育局正式批复成立临汾红丝带学校,从此该校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行列。 学校现有小学部一年级和五年级,高中是临汾市第三中学设立的红丝带班。

再看看今时的报道,“临汾红丝带学校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在如今各大媒体、社会各界的视角中,都是彰显社会消除艾滋进程的一大典范,在为这个事实感到惊喜之前,我们难道不该思考,为什么从2011到2017整整6年的时间,只有临汾红丝带学校这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出现?其他城市的艾滋病患儿都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全国目前对艾滋病的包容程度如何?

歧视的存在多是源于不了解,对于艾滋病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则容易导致很多的误解,因此,最大化地普及艾滋相关的知识,开展更多的让普通人能直接感受到艾滋病患者的生活的活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许多人对于艾滋病的刻板印象和成见,大方地给他们一个拥抱。

之余艾滋病患者一方而言,正视自己的生命,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也是关键,某些反社会人格的艾滋病患者抱着报复社会的心态去危害他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不安。

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单独设立考场的时代意义,毕竟这还是标示着消除艾滋歧视的步伐又向前迈了一步。与此同时,也是给社会敲响了一个警钟,为艾滋病学生设立单独高考考场也仅仅是消除歧视的一小步,要想真正地消除歧视,让这些不安的生命得到正视,还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朱芸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