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燕:无烟立法并非“控烟最后一公里”
2017-06-01 18:00: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5月31日是第30个世界无烟日,全球的主题是“烟草——对发展的威胁”,我国则以“无烟·健康·发展”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截至目前,我国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18个城市通过了室内禁烟立法,控烟效果明显,专家建议,推进国家级无烟立法完成“控烟最后一公里”。(6月1日央广新闻)

由于我国在2003年就签署世卫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承担着遵守公约的法律义务,因此,能否实现全面控烟,关系着我们国家的国际声誉。更重要的是,吸烟有害健康,正在侵蚀着中国人的幸福生活,使10亿人民(包括3亿烟民和7亿受二手烟的人)长期生活在“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每年由此造成的死亡人数竟高达10万之众。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18个城市,通过了在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的地方性无烟立法。从效果上看,有法与无法大不一样。北京实施室内全面禁烟一年多来,餐厅、医院、车站等公共场所,吸烟行为的发现率从23.1%下降至目前的6.7%,控烟效果明显。因此,专家们把控烟工作全面实施的希望,寄托在国家级无烟立法的完成,称其为“控烟的最后一公里”。专家们对国家级立法的期盼,可以说是溢于言表。

然而,完成了在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无烟立法,真是走完了“控烟的最后一公里”?我认为未必!

先说说从纸上的法律到生活中的全面实施,还要走多远的路程?恐怕远不是最后一公里。从18个已经立法的城市来看,有些城市似乎并没有收到与北京同样的效果,某些城市虽然确立了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的法律,却又在一些公共场所设立了“吸烟点”,为烟民的“过瘾”,打开了一扇门,使控烟执法“难上加难”。即使在北京,也还存在众多禁烟的盲点,在一些地方仍然有众多违法吸烟的现象存在;再说要走完“控烟最后一公里”,并非只是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就能完成。我国的控烟所以会步履艰难,关键在于我国烟草体制的政企合一,改革开放将近半个世纪,各类政企合一的体制纷纷走上了改制之路,唯独烟草的政企合一体制,至今纹丝不动,正因为此,在世界广泛推行的“黑肺”图案上烟盒,迟迟不能实施,烟草商标全是“高大上”的名词,诸如中华、中南海、双喜之类,把烟盒上“吸烟有害健康”六个小字的作用,冲刷得干干净净。只要烟草体制不改,即使有了法律,这一系列的措施恐怕也难推行。

由此可见,国家级无烟立法即使完成,只是我国控烟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要全面实现控烟目标,让国人摆脱烟草的危害,远非只剩下“最后一公里”,潮仍属“任重道远”,还需我们共同努力。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金海燕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