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浙江省学前教育条例》,明确提出禁止幼教小学化,遏制学前教育“营养过剩”。《条例》指出,幼儿园实施保育和教育,应当注重生活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满足学龄前儿童的感知、体验、探索需求,保护和培养学龄前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力,合理安排学龄前儿童生活作息,培养学龄前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等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5月27日新华网)
然而,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但由于许多家长不买账,“幼教小学化”的问题仍然普遍。而家长对幼儿园传授知识的偏好,源于对于孩子未来学习成绩的焦虑,这份焦虑的本质是对孩子未来成才难、就业难的担忧。“家长要求幼教小学化”乍看之下,仿佛是一场参与度极广的“全民闹剧”;仔细一想,却和我们每个人的人才观、教育观密不可分。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中国读书人坚持了几千年的倔强;“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是中国父母根深蒂固的教育心态。然而,在当今的中国,接受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公立教育的机会,早已不再是奢侈品,无数用人单位和家长却陷入了简单追求高分、名校的误区。殊不知,高分、名校都只是敲门砖,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才是陪伴孩子一生的朋友;最大可能地发掘孩子在他擅长、感兴趣领域潜能,可能为他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大处看,保护和培养学龄前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力,是捍卫民族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退一步来说,一个心理阳光的技术工人,也远比诸如马加爵、林森浩之类心态有问题的大学生要成功、幸福。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既是党和国家选拔干部的标准,也应该成为幼儿园、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导向。学前教育,离未来的升学还远,何必为了一张面目模糊的录取通知书,让孩子的童年变得单调乏味?何苦让孩子用难以握住笔的小手,一遍又一遍的描绘着重复的符号,誊写着以他的年龄难以理解的唐诗宋词?每一个孩子,在学会做一个好学生之前,都应该先学会做一个好孩子;在成为一个“人才”前,都应该先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拒绝幼教小学化,方能还孩子一个健康的童年。
最后,真心奉劝所有家长,孩子只有一次童年,童年经历的种种,养成的习惯,都将成为你留给他最重要的“遗产”。每个孩子的未来都有无数种可能性,无数种精彩,费尽心思、近乎偏执地经营一种可能性,又何尝不是在抹杀其他的可能?人生的起跑线其实不止一条,但只有健康向上的孩子,才能跑得更远。
长江网网评员:贺晓
编辑: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