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扬帆:小小“请假条”不失为德育“主战场”
2017-05-19 16:00: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写请假条和批请假条,是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然而,在秉持开放教育理念的大学里,一张小小的请假条,却常常折射出师生之间“使出洪荒之力”的斗智斗勇。(5月19日《武汉晨报》)

一部《人民的名义》带火了《智斗》,没想到在高校里面,一张小小的请假条也牵扯到师生间斗智斗勇,只不过“姓蒋还是姓汪”变成了“是真还是假”。请假条虽然“小”,请假事由或许荒诞不羁,但承载的内涵却很“重”,涉及到师生甚至两代人之间的有效沟通,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昨日夜观星象,明日必将是个艳阳高照的好日子,特此请假去考科目四,陛下您就准了吧。”看到这样的请假条,确实感觉现如今时代不一样了,沟通的语言和方式也不一样了,请假条早已不是“八股”、陷入俗套,也可以如此生动活泼,读起来像“段子”。拿到这类“烫手山芋”,恐怕早已不能正襟危坐,视之为“异端”。

“请假条”的梗早已被玩坏了,有真情流露型的,如“快忘了老公长啥样了,我想去看看”;有探空气球型的,如前段时间爆出来的“插秧请假条”;再有就是这次的“驾考请假条”,可归入诙谐幽默型。当然,潜伏在冰山之下或是没有获批的请假条更是数不胜数。

“不管你有千万种理由,我只保持我的高冷,‘不批’是我最后的倔强。”这是老师“入乡随俗”的表达。毕竟面对各式各类的奇葩请假条,需要一张一张地去甄别,一条一条地去回应,甚至要颇具文采地回应,让请假者“心服口服”,丝毫不敢大意。既要守住纪律底线,又不能耽误学生们的正事,足见其“用心良苦”。

写请假条是一种自由,自主权掌握在学生手里;批不批是一种态度,批准权掌握在老师手里面。近几次网上走红的请假条,值得欣慰的是,很少看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那种强制的权力关系,而是温文尔雅、如沐春风地在有效沟通。借着请假条这一媒介,师生间的距离反倒是拉近了,既教育了人,又增进了了解。

大道至简,寓教育于无形。小小“请假条”,又何尝不是一堂无声又有效的“德育课”呢?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史扬帆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