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玲:打通怕到敢的“最后一公里”
2017-05-18 10:00: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这个问题是怎么回事,谁负责的?”“这个问题是什么,怎么发生的?”在一篇关于领导干部沟通艺术的文章里,讲述了以上两种问话方式的不同效果。前者是互相推诿,问不出效果;而后者是各找症结,效果很明显。尽管是阐述讲话的艺术,但截然相反的两种效果背后,也说明了一些党员干部对“责任”的惧怕心理。

时下,“有责必问、失责必究”已经成为常态,但是,一些党员干部面对从严治党的大趋势,却躲进了“不负责”的心理舒适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为官法则,当起“摆拍式”干部,做起“木偶式”官员,不愿担责、不会担责、不敢担责。当看到,问责是为了避免失责,追责也是为了更好的负责,让责任落到实处,必须打通“怕”到“敢”的最后一公里。

涵养负责的心态。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负责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其作风的检验。随着从严治吏的逐步加码,干部乱作为的现象少了,但是不作为的现象却多了,究其原因在于一个“怕”字心态。思想决定行动,如果问题面前不敢挡,矛盾面前不敢冲,责任面前不敢担,凡事“躲”字为先、“绕”字为上,势必守土失责。作为党员干部,只有敢于负责、想着尽责,才会扛起重任、落实责任。这就需要党员干部涵养负责任的心态,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把责任意识转换为实践力量。

强化担责的能力。责任即使担当,怕问责不仅是认识不到位,“本领恐慌”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改革深水期、发展攻坚期,无论是维护社会稳定,还是法治政府建设;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全面从严治党,都对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党员干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有的抓改革“有心无力”,还有的推进工作时间过半问题“涛声依旧”,都是担责能力不够的表现。知识经济时代,党员干部强化担责的能力,就是要善于学习、勤于钻研,做到“心中有数”“胸中有图”“手中有策”,便能切实履责尽责。

厚植免责的土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诚然,对党员干部的追责问责已成了常态,但是,一定程度上对“被问责干部”还存在片面认识,认为问责丢面子,“被问责”意味再难有前途。其实,“问责”的常态化,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从而推进“负责”的长效化。作为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问责”的内涵与意义。与此同时,也要健全容错免责机制,拿出细化、量化的具体措施,解除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让其放开手脚干事、甩开膀子创业,在全社会营造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如此,党员干部便能责任到位、工作给力。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青玲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