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是毕业求职季,入职体检也随之迎来了高峰。对于大部分求职者来说,到了体检环节,相当于一只脚已经踏入职场大门,而另一部分人却担心通不过体检而被用人单位拒绝,甚至不惜花高价请人代自己体检,因乙肝歧视而诱生的“代检族”已是公开的秘密。(5月17日《北京青年报》)
还记得2003年中国乙肝第一案引爆媒体关注,进而掀开乙肝病原携带者在就业中种种歧视的大幕。14年过去了,在今年的毕业季到来时,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对乙肝病原携带者的歧视,以致催生出“代检”的地下产业链,不能不说,乙肝第一案后的就业反歧视,道阻且长。
尽管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就业反歧视的相关规定,但就业市场的潜规则与法律要求,总会存在一个难以对接的断层。对于因体检出乙肝病原携带的求职者,用人单位转而采用非疾病的原因,不再招录这类求职者。这使得企业规避了法律屏障,而求职者予以反击的机会则被企业的迂回战术所掩盖,其维权成本无疑会被加大。
对于不少毕业生而言,求职本不容易,虽国家明确规定严禁对乙肝病原携带者就业歧视,但在就业市场结构性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企业可选择的机会要远大于求职者,本就处于不对等的求职者,在携带乙肝病原方面,更是只有被动接受。
一边是国家的反就业歧视,一边是用人单位变相拒绝乙肝携带者,但求职者的求职意愿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商业投机者就此闻到商业机会,“代检产业”即应运而生。商业的逐利性和求职的刚需性,代检产业只能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而且在就业歧视没有弱化的情况下,代检也没有弱化的倾向。
虽然求职者可以采取仲裁、诉讼等形式,反对对乙肝病原携带者等的歧视,但能够主动站出来并奉陪到底的毕竟不多,对于求职者而言,其成本也不低,最终是否获得其心怡的岗位还不可知。因此,以“代检”化解求职“被涮”的风险,无疑是求职者心理的最大的捷径。
当“代检”在求职者和用人之间以“代检”平衡双方的需求时,代检机构是挣得盆满钵平,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将是一种伤害,并进一步扭曲了就业市场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平等基础。如此放任下去,用人市场体检的其他项目,也可能被商业代检染指,并进一步对就业市场造成负面冲击。
用人单位对肝炎病原携带者的歧视,是积非成是的误谬。对于求职者,不能寄希望于短期内解除用人单位冰释这个认识误区。消除这个错误认识恐怕还需要长时间的消解,以及必要的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做到既积极疏导又严厉打击,对于求职者而言,才能获得有法律保障的平等就业机会,就业市场才能回归到理性的市场秩序中。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