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过瑜伽课的人应该都知道,做瑜伽动作最忌勉强,老师总是说,“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别让自己难受”,然而总是有人想做得像宣传照片一样,结果受伤。
人的条件不同,兴趣不一,因此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也不一样。拥抱这个事实,有助于摆正心态,合理安排健康生活,从容面对层出不穷的健身和运动潮流,避免盲目跟风。尤其在面对一些要求比较高、难度比较大的运动时,特别需要清醒的头脑。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近万名选手参加了2017南京仙林半程马拉松,其中半程和迷你各5000人左右。相对于42.195公里的全程马拉松,半程和5公里迷你都算“小儿科”,但就是这种“小儿科”,对于不擅长跑的人来说仍是难以翻越的大山。那么,不去翻这座山,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据说健身房里有一种“攀比”现象,常见于荷尔蒙旺盛的青年男性健身者中间:看旁边的人加了5KG,我就加10KG,邻居一看,这还得了?来来来,上15KG。画面太美,想想就让人发笑。然而这种看似幼稚的心理和现象,在健身房外也很普遍,具体表现在,看别人干嘛,我也干嘛;别人能做到的,我要做得更好。如果是以此为职业的运动员,当然需要保持竞争意识,但如果不是,何必呢?
运动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环,理应有益于身心,意味着,人在运动过程中既要感到快乐,也必须学会自我保护。不能享受的运动就不去参与,很多人是这样的;但危险却常常受到忽略。勉强做瑜伽导致受伤的,可能还不算大事,那些遇险需要救援的驴友,有不少都是经验不足、没做好充分准备就出发,结果被现实狠狠打了一巴掌。
在运动中学会自我保护,也就是要会“计算”,这或许称得上一种“动商”。它包括寻找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以及对运动风险的正确评估和有效规避。比如跑步就不是人人都适合,就算要跑步,每个人也有适合自己的速度;跑步也未必要去健身房、上跑步机;而晨跑、夜跑则要考虑环境条件以及人身安全……
瑜伽运动中有一种观念,即动作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呼吸和冥想,所有动作都是为了呼吸和冥想而服务的。其实,运动方式和健康目的的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保持平和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持之以恒,比什么都重要。无论运动潮流如何变迁,这些才是永不过时的经验吧。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吴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