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差钱”的重点大学竞争力也不该差
2017-05-07 13:48:00 来源: 长江网

近日,部属高校2017年度部门预算相继“出炉”。今年75所高校预算收支总数超过3500亿元,75所高校中收支预算总额排名前三位的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预算分别为233.35亿元、193.45亿元和150.47亿元。清华是唯一一所超过200亿元的学校。其他超过百亿的高校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和复旦大学。(5月5日《新京报》)

我国的大学与多数国家的大学都不相同,因为谈起中国大学,大都是指“公立大学”,而“私立大学”(我国习惯上叫“民办大学”)根本无法与公立大学竞争,就更别说处于塔尖儿的部属大学了。我国的公立大学资金大都来自于各自院校所属的管理部门,如文中提到的这些部属大学,其资金就来源于教育部。其他省属或地方高校的资金则来源于省里和地方,这就是各大学之间“钱袋子”差别。部属高校当然财大气粗,而其他类院校就没那么“阔绰”,至于民办大学只能望洋兴叹。

当然,也有些院校较为特殊,一些排名靠前且实力本就雄厚的重点大学,除了财政拨款,自身还有创收,如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如吉林大学的财政拨款比例超过了50%,而北京大学的事业收入所占比是37.40%,高于财政拨款的34.32%。既然我国大学基本上都是国家各部门拨款,钱主要来自于纳税人,因此,公立大学如何花钱,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的支出一般包括教育支出、科研支出、文体与传媒支出、住房保障支出等。其中,教育支出一般所占比例最大。从报道中看,各部属高校在“教育支出”一项中也确实占了大头,这说明这些高校大都没有偏离办学的宗旨。

去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创建“双一流”高校,随后,我国今年近70所高校预算数较去年都有所增加,多的增幅达几十亿元,涨幅超过20亿的至少有8所,特别是财政拨款涨幅较大。这说明各高校都在为争创“双一流”而努力,但这毕竟是在增加财政拨款,就是说在更多地动用公共财政资金,因此,必须精打细算。人们有时对大学,尤其是对那些“不差钱”的大学有意见,就因为其在花钱上总是云里雾里,质疑其没有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甚至有些高校在花钱上存在腐败现象。

其实,大学“不差钱”是好事,但自己财大气粗的同时,还要体现出公立大学的责任和义务来。例如,大学应该开放、包容,而不是封闭、锁校;那些被人诟病的“限外令”或“封校令”很难使大学成为先进思想的发源地,也就无法对社会和民众起到引领作用。大学不要“店大欺客”,要知道,大学的钱绝大多数是纳税人掏的,适当回馈社会,当属责任。

我国部属重点大学肩负着与国外名校竞争的重任。要想跻身世界名校的前列,就必须在各方面拿出实力来,与世界名校看齐,而不是固步自封;靠“喂养”出来的大学,其竞争力当然不强。而大学“不差钱”,未必总能体现出自身的实力,也并非总能代表大学的优劣。如果按照是否有钱这一标准,我国的很多大学早就排到世界前列了。之所以暂时还无法做到,就是因为在如何办大学上,我们与先进国家尚存差距,如大学的行政化顽疾、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等。由此,“不差钱”的重点大学,其竞争力也不该差,该朝这个方向走。

  长江网网评员:刘天放

  编辑:宗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