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3月份查获一辆闯红灯次数高达328次的二轮摩托车之后,潮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5月3日下午又对外通报了另一宗“最牛”摩托车违章案件:该支队市区一大队当天查扣了一辆闯红灯次数高达458次的二轮摩托车。目前,潮州交警部门已依法对涉事的粤UGT222二轮摩托车进行暂扣,同时责令车主姜某保交清相关罚款并接受相关处罚。而按照相关规定,458次闯红灯将被处罚款91600元,驾驶人将记分2748分。(5月5日《广州日报》)
见过“最牛”的,也听说过违规达数十次的“最牛”,可这位姜某的闯红灯未处理纪录竟高达458次,被处罚款91600元,这简直闻所未闻!也许,不少人觉得姜某的违法记录很可笑,认为他“很傻很天真”,可大家千万别以“好笑”看待他的“458次闯红灯、记2748分、被罚91600元”的这个难以打破的纪录,其折射出的潜在危险一点都不好笑。幸亏没造成安全问题,否则,就会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记得今年2月,一个“最牛”违章记录被江门交警发现,摩托车司机潘某8年计分884分、被罚款7.4万元。看来,在姜某面前,潘某只能“甘拜下风”了。
那么,“最牛”违章记录不断被刷新,究竟谁之过呢?有人说那还用问,肯定是违章者的过错嘛,这话当然正确,但也未必全对。试想,仅闯红灯违规次数就高达458次,这肯定不是姜某在几天内甚至几个月内就能完成的,至少需要一年以上才能做到。但是,为什么直到他违章次数都达到了458次,交警才去处理呢?这么长时间为何就不能在违章次数达到一定程度后找到当事人加以制止呢?为什么都达到458次了才去处理?交警本可以在姜某违规几次后,马上找到他,及时制止他的“危险动作”。没有及时处理,这是否有“坐等罚款”之嫌?
报道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在近日的布控中,潮州交警部门又发现了一辆经常违章的二轮摩托车,该摩托车的号牌为粤UGT222,在交警二中队的辖区内经常有通行轨迹。对此,相关执勤人员多次循迹追踪,但屡屡失之毫厘。”最后这句话恐怕站不住脚,“多次追踪”怎么可能让一个违反交规者“屡屡失之毫厘”。如今“天网”到处都是,别说在繁华的城市,就是不少偏远地区都能“全覆盖”。虽然报道中没有提及姜某的驾照、车牌或其他个人信息,但如果他不是在使用套牌或假牌,通过其取得驾照或购买车辆的信息就能轻易找到他。退一步讲,就是他没有在公安机关留下任何信息,在其经常违规的地方蹲守,也肯定让其“落网”。以如今的技术手段,别说找一个违规的驾驶员,就是寻找刑事犯罪嫌疑人不也是屡屡成功?
所以,想一早点处理姜某违章行为,想找到其本人没有报道中说的那么难。别说还不难,就是难度再大一些,只要再用心一些,就不再是难事。各地建立的天网工程,大数据分析库,放在一个骑摩托车的姜某身上,难道就成了摆设不成?因此,有关部门就该建立起机动车违规数据分析系统,自动记录设备采集的违规数据定期进行提取。同一车辆在较短的时间内违规次数达到一定标准,就必须马上约谈车主,主动处理其违规行为。治理此类交通违法,也需要创新执法,不能“坐等罚款”,把更多违法者变成潜在的“杀手”。
罚款的目的是教育和警示驾驶员不再违法,而这仅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有关部门绝不能坐视不管,否则,就难辞其责。这不是在替姜某开脱,他必须为此受到处罚,但交警没有做到及时制止,是不是也该受到警示?经常违规的车辆,就该成为交通安全管理的重点。由此,姜某成为“最牛”发人深思。只有加大监管力度,把危险事先挡在大门外,不放松任何细节,主动找到违反交规者,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交通隐患。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