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这么可爱,当然是男孩子。”历史上的孙斌是一个双膝被挖但多谋善断、屡建奇功的军事家,王者荣耀里面重新塑造形象无可厚非,但是配上这样一句中二的台词……真的不是戏谑孙斌吗?而且还有推崇基腐萌文化的倾向。(5月2日中国青年网)
手游“王者荣耀”已不止一次被指戏谑历史,3月28日,《光明日报》发文谴责手游《王者荣耀》,次日人民日报将其改题为《荆轲是女的?小学生玩王者荣耀还能学好历史吗?》转载,指责《王者荣耀》颠覆历史,教坏小学生。不过,声援王者荣耀的声音也一浪高过一浪,其中一种声音便是:“王者荣耀”激起了人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了历史人物。相比之下,《人民日报》等媒体反而成了这些人眼中“死板”“呆滞”的代名词。
游戏历史归根到底还是游戏,不是历史,它也无法承担起“激发学习历史兴趣”的重任,过度地捧高游戏地位只不过是其爱好者们的一厢情愿。就“王者荣耀”来说,它将人们熟悉的“李白”“荆轲”“刘备”等历史人物重新包装,荆轲成了女人,刘备的兵器变成了火药枪……就算在游戏中玩上几百遍几千遍都无法找到游戏人物和历史原型之间有何直接联系。对玩家而言,通过游戏来了解历史纯属无稽之谈,因为玩家的精力都在游戏上,在消遣上,在杀死对面玩家上面,谁会在玩游戏的时候注意到“荆轲刺秦”?谁会在激战过后还有精力去百度“刘备用的是什么兵器?”打着“历史名人”的擦边球,实质上不过是商家为了吸引玩家而采取的营销策略:一来可以制造舆论热点,炒作游戏;二来捡了现成的便宜,不用交版权税。待到自身能够实现稳定营利之后,扭曲历史的烂摊子也就无人愿意提起。
打着历史的幌子牟取利益的行径这几年屡见不鲜。电视,书籍,网络小说,各种人为改编的历史剧情在不断上演:乾隆皇帝会飞檐走壁,包青天成了名侦探,清朝后宫整日都是你争我夺的权利斗争,不时还会来个人穿越一下。这些明显违背史实的改编根本没有任何教育意义,只是一道道娱乐快餐,吃完也没有多少营养。比如近几年遭到批评的抗日神剧,“手撕鬼子”“包子雷”等滑稽的桥段不时上演的同时,那些导演们是否认真地衡量了历史的价值?在严肃的战争题材面前,“勿忘国耻,热爱和平”的理念理应贯穿其中,理应让每个人都在观看后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理应展现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借着“打鬼子”的噱头虽然获得了收视率,但从未有过一个人站出来纠正剧中虚假的历史观,相反,人们大都看到的是其中的经济利益,盲目从众者自然也就络绎不绝,雷人的抗日神剧自然也是“批量生产”。
古华曾言:“历史并非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算要打扮,也要建立在保护她原本的美丽的基础之上。改编绝非瞎编,只有在对历史有了全面客观的了解之后才能发挥想象力,在保持原貌的同时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同样是改编,郑少秋先生主演的《戏说乾隆》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生动形象地演绎了乾隆皇帝三下江南邂逅三位女子的爱情故事,并于1993年获得第1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合拍奖。同样是抗日题材,2014年徐克版《智取威虎山》脱离了原本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剿匪故事的框架,加入了许多荒诞的搞笑镜头,改变了原本脸谱化的杨子荣和座山雕的形象,让老故事焕发新生机,既尊重了历史,又实现了票房口碑双丰收。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主席说道:“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这对当下“游戏历史”的风气无异于敲响了警钟:历史无论多么复杂,继承历史的根本,还原历史的原貌是创作者们的必修课。行之有度,改编亦然,仅仅玩弄历史的皮毛,瞎编乱改,既欺骗了观众也丑化了中华文化的历史精粹。当然,“王者荣耀”们的兴盛也离不开我们对于相关产业的监管缺失,对于其发展的政策疏漏。如何规划这种游戏,避免更多“王者荣耀”尾随而来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毕竟,谁也不愿意看到,在不远的将来,人们一提起荆轲李白,就掏出手机玩个痛快。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郑博临(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