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大赛】甘禹:清华博士做“电工”是从“工匠”做起
清华大学博士毕业,谢邦鹏成了一名电工。从不知道怎么接线的“菜鸟”到工人发明家,他在一线已干了九年。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成立两年多来,已发表EI论文6篇、核心期刊论文15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5项。(澎湃新闻 4月30日)
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这样一个带着“三清博士”的身份标签的一线“电工”,用他所取得的工作成就,让社会纷纷叫好。笔者也认为,这样的现象,的确是社会的福音。
长期以来,社会上对“大学生”的标签有两种偏见,一种是高分低能、缺乏实践、只会死读书;另一种则是“大学生”应当从事一些所谓地位高的职业,这样才能把大学里的教学资源得以实践。第一种偏见,选择性忽视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身上深厚的理论基础,在尚未经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下定义,在笔者看来极为不公。而第二种偏见,则间接导致了许多大学生自我认识的错位,而不愿从事一线基层工作。而谢邦鹏的成长,对这样的社会偏见予以了最有力的反驳。
“三清博士”带给他的不单单是名校光环,而是成为新型“工人”所需要的科技与创新的底子。随着当下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让我们对拥有创新力的新型“工人”需求越来越大。我国正面临着这样的难题:需要高精尖技术的岗位形成了巨大的人才缺口,而对技术要求不高的岗位求职者却供大于求。都说人才强国,而这样的人才缺口,无疑阻滞了经济的发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高校走出的优质大学生,虽在社会实践上缺乏火候,却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底蕴,只要给予他们成长和实践的平台,不断地深入一线,他们自然会成为社会需要的富有创新意识,兼有理论又有经验的未来中国“工匠”。“北大屠夫”陆步轩创办“壹号土猪”,将卖猪肉做到极致,把养殖产业链和互联网加思维结合,不得不说也是消费升级带动创新意识的胜利。
当下正是我国经济的重要转型期,从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到追求其质量,转型能否成功事关重大。在消费升级引导的工业升级阶段,创新制造以及高精尖技术是至关重要的推动力。多一些像谢邦鹏这样清华博士做“一线”电工,对攻克实际生产中的难题以及推动生产实践中的创新和升级都有着巨大的帮助,不可不说,是社会的福音。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甘禹(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