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大赛】廖晶:停办工友夜校,是为了更好的转型
2017-04-28 17:16: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坚持了近6年的“工友夜校”宣布停办,这所曾经登上《人民日报》的“人民大学学生为人民办的‘学校’”似乎走向终点。(4月27日澎湃新闻)

近年来,公益事业在中国蓬勃发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服务运动亦方兴未艾,曾经红极一时的“新光夜校”更是其中的翘楚。而最近,因为其停办,又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以这样略显悲情的方式落幕,难免让人感到唏嘘。

该校社团组织“新光平民发展协会”在声明中称,从上学期开始,参加新光夜校的工友数量开始缩减,直至最后没有人来上课。对此,工友表示,“不是我们不想参加夜校,每天工作时间长,下班后很累。”还有不少工友为了多挣点钱,同时打两份工。

在工友们给出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挣扎在社会底层的群众,其生存压力之大,生活之艰辛。在这里特地强调工友们生活压力大,并非是在指责人大学生开办“工友夜校”是不食人间疾苦,空想主义的行为。相反,人大学生怀着满腔的热忱,将那群生活在大学生群体中,又游离于学生群体之外的的一线劳动者,拉回主流的视野之中,与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工友夜校最早的课程是关于农民工创业、计算机之类的实用课程,而那时也确实有不少工友完成了自考和其他一些资格证,去到了更好的岗位上。这也就说明,在内容合理、有用并贴合群众现实需求时,工友夜校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

但在之后其授课范围涵盖了历史、时政、法律,养生、英语,读书会等,看似越来越丰富和多元的教学内容,却忽视了工友们的需要和兴趣。这就比如一个爱看中国喜剧的人,你跟他谈精深的哲学多么有意思,那哲学再好,当我志不在此,能力达不到时,这样的交流也是无效的。而目前,人大的工友夜校的课程设置,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同学们出于好心,尽可能的给工友们安排丰富的课程,意图提升工友们的审美修养和精神境界,却忽视了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与其需求层次不相符,又不能给予这些知识以现实价值的夜校对工友们而言,有些过于“奢侈”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停办工友夜校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或许能经过转型更符合劳动人民的需求。

中国人大宣传部副部长对此认为,“工友夜校的停办是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平台的调整,以全方位的满足工友们的学习欲望。”若新光协会还愿意重新开办夜校,调整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真正的针对工友们下班后的现实需求,进行有效的尝试,就比如目前的广场舞、太极、运动以及一些艺术形式的活动都是不错的创新,较之于那些高冷学术而言,更接地气,也更实用。

新光的停办是整个时代转型阵痛的结果,虽然这其中并不排除一些偶然因素的作用,但暂时的停办并不是这种平民夜校价值的丧失,也不是人大学生的善意出了差错。停办,看似悲情,但谁又能说它不是一个新的开始呢?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廖晶(湖北大学)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