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大赛】朱莹:“土著”变身“华侨生”,馅饼还是陷阱?
2017-04-26 13:43: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对不起,没能早点告诉你,其实200分就能上‘211’大学。”360教育集团推出的一组“对不起”体营销广告,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华侨生联考一时风头尽出。这在非京籍初三家长宋女士眼中,就像是“救命稻草”。(4月24日澎湃新闻)

再过一个多月,就到了全民瞩目的高考,高三考生现在也已经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然而近日媒体却爆出,考取名校其实有捷径。某些教育机构宣称,花费四五十万元,让学生出国包装一番,之后以“华侨生”的身份再回国参加考试,就能以200分的低分圆梦“211”、400分圆梦“985”的名校。

花费四五十万,轻松上国内名校,与全国高考状元同校同班,培养好的人脉圈,对于想低分上名校的学生来说,这似乎是个比出国留学更好的选择。然而,400分上名校,天上掉下的是馅饼还是陷阱?

华侨生联考,交钱并不意味着进了保险箱。

依据中国普通高校联合招生办公室公布的华侨生联考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第一批本科院校文史、理工类的分数线确为400分,并且多年未变,但港澳台华侨生联考的总体录取率并没有那么高。中国侨网称,最近3年全国联招每年报名人数为4500—4700人,一本率29%,二本率36%,每年约有800至900人考不到300分。华侨生联考一条龙项目,并不意味着交了钱把孩子送到国外,万事大吉只等名校录取通知书,不同学校录取分数差异很大,400分上“985”也需要学生自己努力。

没有实力,名校光环也只是“皇帝的新衣”。

名校的“名”,不仅在于其掌握着优渥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学设备,也在于名校师生的真才实学。名校光环不是国家强制力的产物,它是名校师生长期以来用自己的实力一点一滴积累的成果。它可能会成为一份好工作的敲门砖,一个好人际圈的指路石,但最终能否取得一份好工作,成功跻身一流的人际圈,还是要实力。没有实力,名校光环只是“皇帝的新衣”,只是对自己的心理安慰,“路遥知马力”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花钱披上“马甲”就能享受低分待遇,国内批量生产的“华侨生”看似是钻了政策的空子,占尽了便宜,其实是误把“陷阱”当“馅饼”。 名校文凭固然重要,但投机取巧的非正常手段只会让你失去在成长的阵痛中锤炼自己的机会。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朱莹(湖北大学)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