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火了以后,多地"丁义珍"式窗口被陆续曝光。4月17日,有网友发现昆明一公交站牌设置竟然高达3米多,就连身高2.26米的姚明也只能仰望。无独有偶,4月20日,云南昭通彝良县旅游局大门外设置的意见箱也高达2米多,网友再次直呼“达康书记”出马。针对此事,彝良县外宣办回应,因此前设置的意见箱靠近人行道且位置较低,曾发生路人被撞现象,经施工工人调整后还未来得及进行验收就遭网友曝光,相关部门正在进行整改。(云南网4月20日讯)
近期,随着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热播,剧中所反映的一些现实负面情况也在网友曝光下得到了持续广泛地报道。短短几日内,剧中那种让群众办事尤为难受的“丁义珍”式窗口就出现了郑州、吉安、株洲等多地版本,如今又出现了“高高在上”的意见箱。
事实上,早在《人民的名义》还尚未开播之前,很多这些类似于“丁义珍”式窗口,于民不利的情况就已然存在了。那么,为什么此前人们会对其选择性忽视,默不作声,如今却勇于曝光,敢于批判了呢?从之前集体的沉默到如今形成全民对公共服务找茬的舆论热潮,这其中除了有媒体争相报道的功劳外,一定程度上还得归功于《人民的名义》所触发的公民监督意识。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以批评建议权为基本内容的监督权是宪法赋予每一个中国公民的权利。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似乎淡忘了这项权利,对国家机关的工作的不足之处也只是惯性地抱怨几句后。
而直到《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当大量现实的丑象在剧中得到呈现,在剧中得到了批判。人民从剧中达康书记、沙书记等正面角色身上看到了政府本质上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也就由此激发了民众反映现实问题的热情。于是,当这些问题情况再发生在现实当中时,人们便开始察觉到这些“窗口”是对人民的不负责任,开始认识到自己应当维护自身的权利,开始意识到应站出来曝光批判这样的现象。
这次全民寻找现实版的“丁义珍”式窗口的舆论热潮是公众监督意识的一次觉醒,它由反映现实的反腐影视剧触发,进而影响并推进着政府公务工作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在公民监督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开始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看到越来越多“丁义珍”式窗口在曝光后得到整改,看到阻拦民众办事的铁门被拆掉,玻璃窗被卸下,看到越来越多的政府办事部门开始开设开放式办公窗口。各地基层部门因公民监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服务质量,反思审视自身并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这些现象的改观是民众监督权意识提高所带来的,而这也正是《人民的名义》最大的价值所在。
一部好的作品,不仅仅是在反映现实,更是与此同时改变着现实。不过如果想要持续地改善现实环境,光靠一部《人民的名义》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仍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从影视、教育、法制等多个领域促进公民监督意识的持续觉醒,加强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维护公民参政议政的权利。只有当监督权成为人们自觉行使的权利,只有当公民监督成为社会常态,这类“高高在上”的处事作风才能得以遏止,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才能真正地长久地深入人心。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全凌辉(广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