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大赛】张晓雨:不想丧失原创力就别急着抄袭走捷径
2017-04-20 17:39: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近日,一名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博士生发文称,自己2016年1月发在“新闻实验室”的公号文章,与河北传媒学院徐文静老师在2016年6月发表的学术论文雷同。而记者调查发现,徐文静论文的22个自然段中,除了18个自然段与“新闻实验室”雷同,另外4段也和其他文章有严重重合。(4月19日《北京青年报》)

将别人的观点换一种说法表述出来,或者直接复制粘贴,便形成了一篇学术论文拿出去发表,这种“创作”方式,似乎已经成为不少教师和学生私下推崇的“捷径”。方便快捷不说,被举报、被发现了,只需故作遗憾略表歉意,或者躲起来打死也不承认,反正热点一过,自己还是那个在各大核心期刊上发表各式学术论文的“大神”。

不进行论文和学术研究的造假是为学者必须坚守的学术规范和道德底线,但近年来,抄袭成风让人瞠目结舌,华南农业大学教师抄袭十篇论文仍在岗;华师复旦两名教师网上互掐,指责对方论文抄袭;吉林现“史上最懒论文抄袭”,连谢辞都没放过……类似的事情频频发生,为学者的脸面,早已被这些喜欢走捷径的抄袭者们给丢了个遍。但很少有人以此为训,以之为耻,反而是继续走前人的路,带着自己复制粘贴来的学术论文招摇过市。

不止是学术界,抄袭之风,其实早就蔓延到了社会各界。不引进版权,直接借鉴国外综艺节目的形式,换汤不换药地在国内制作播出;将大品牌的商标做一些小小的改动,穿上“皇帝的新衣”骗取消费者口袋里的钱财;甚至是电影、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和立意、结构都全盘抄袭借鉴。这样的方式的确可以省去很多工序,节约不少成本,但问题是,不经大脑直接复制别人的劳动成果,短时间内享受了不劳而获的快感,然后呢?渐渐地大脑生锈,失掉自己的原创能力?思维停滞,想要写点什么却只能在别人的文章中寻找答案?逐渐丧失自己的创造力,“抄袭”成为了个人或者企业为众人熟知的一大标签,想必这样的结局也是抄袭者们难以承受的吧。

抄袭成风,一方面,折射出不少人渴望不劳而获的扭曲心理,另一方面,也警醒着我们每一个人,切莫让抄袭成为了失掉原创力的诱因。毕竟,不经思考的抄袭,它所能带来的收益是短暂的,昙花一现之后,便是无尽的恶果等着你去承受。与其诚惶诚恐地在别人的文章中剥离有限的内容组成自己的作品,倒不如耐心思考,静下心来踏实创作,这样的原创,才是有生命力、能够带来积极影响的作品。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晓雨(西南科技大学)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