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邹韬奋的父亲桌上放着两指宽的竹板,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在三味书屋里摆着戒尺,魏巍的先生蔡芸芝手握教鞭敲石板……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戒尺,如今在网络上又红火起来。网络商城上的戒尺、教鞭销量极好,有一家店铺售卖的戒尺单价十多元,月销量高达8374笔。(4月19日澎湃新闻)
所谓戒尺,就是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这样的物品能在现代火热起来,还被很多家长追捧,这也确实是个有趣并值得寻味的现象。而更有趣的是,大部分家长买戒尺并不是为了体罚孩子,而是为了震慑孩子。即使真的是用来打孩子,也会注意轻重,没有达到“体罚”的程度,这实质上还是以震慑为目的。这样的震慑便带有惩戒教育的意味,而“戒尺热卖”的情况,体现出来的则是惩戒教育思维的存在、扩展与逐渐成熟。
其实,惩戒教育是一种较为合理的特殊教育方式,其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孩子好,让孩子有所改进。而且,最注重的是,在惩戒相关活动中,追求手段与目的现实并存,教师往往通过给孩子身心施加某种影响而带来教育效果,使其感受到对错、荣辱、愉悦、痛苦等,以激发其悔改,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
说白了就是,采用各种手段给孩子以适度的惩罚进而让孩子警醒,这就是惩戒教育思维的真谛所在。还要明晰的是,这种惩戒教育思维是支撑各种惩戒行为的原力。显然,这种思维更难得,也是现实更为需要的。
就拿家长用戒尺这件事来说,就是通过戒尺这一外来因素去更好地震慑孩子,而如此震慑是为了规范孩子行为,给其以正面或者负面的情绪激励,还不会触及“体罚”的底线,惩戒教育思维的现实应用也就真正凸显在这里了。
如此说,使用戒尺本身就是惩戒教育思维的一种现实表现,使用戒尺是实在的、简单的,而其背后的这种思维则是难以捉摸的,又最需要好好琢磨的,琢磨透了,受益的则是整个家庭教育层面。所以说,用不用戒尺来震慑孩子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戒尺背后所凸显出来的惩戒教育思维给认识清楚,进而更好地延续下去,而努力探索的方向便在这里。
现在也不可否认,有这样的惩戒教育思维也是家长本身教育理念有所成熟的实际体现,这是需要积极认可的方面。但也不可自信过度,需要在已有的思维基础之上去进一步牢固,再就是把握好其与体罚教育思维之间的度,一定要注意相关手段的合乎情理,坚守住为孩子好的目的,进而将教育效果调整到最佳,这也是对惩戒教育思维本质的推崇和践行。
这些年,家长、老师体罚孩子这类事件层出不穷,也确实让儿童教育本身有了较大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所以,现在惩戒教育思维的介入与实际运作,一定程度上有着现实必要性。惩戒教育思维如果在现实中应用的好,那在潜移默化之中,不仅可以致力于家庭教育的逐渐明朗,也可以浸透到学校教育里,排挤体罚教育,规范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等乱象。
这种教育惩戒思维,就是用较为适度的方式来规范学生错误行为,这对学生权利、老师权利都是一种保护,其效果也是值得期待的。就在年初,青岛下发了《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在全国首提惩戒教育,这便是追求教育惩戒思维的最有力表现,也确实开了一个好头。在如此情况下,要期待的不仅是效果,还有这惩戒教育思维本身的不断完善与成熟。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