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巴蜀小学6年级11班,37个孩子,个个是大厨。前两天,老师田冰冰让孩子们梳理的“美食备忘录”中,每个孩子都会20个左右的拿手菜。而这门“手艺”得益于他们从2年级就开始的一项家庭作业。(4月16日 人民网)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习第一”成为许多家庭的教育核心,小学生做菜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家长眼中所谓“不务正业” “浪费时间”的事情,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重庆巴蜀小学的例子给出了完美的答案,虽然做菜是一个普通的活动,但是通过四年的坚持,培养起学生的家庭观,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真正享受生活,家人也与之共同成长。
“做菜” 虽然是一件小事,但从这这些“小事情”里,可以让孩子回归生活,在坚持中形成基本素养,还能培养其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和拥抱困境的勇气,让孩子逐渐建立起完善的人格。近年来,“空巢青年”成为大众所关心的一种显现,虽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家庭,去寻自己的梦想,但“空巢青年”一词仍道出了青年初出社会的面对窘境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对“家”的的依赖与眷恋。将做菜课推广开来,做为一项长期的家庭作业,从培养孩子的家庭观,建立正确的家庭意识不失为缓解“离巢”现象的一种有利措施。
家庭是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细胞,家庭关系的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然而如今,“父母为孩子做什么”成为了主流的家庭模式,“父母为孩子做菜” “父母为孩子洗衣” “父母为孩子挣钱”,可这往往忽视了孩子在家庭的作用。学习做菜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通过食物准备和烹饪,积极思考家庭关系,形成一种换位思考的思维,去学习如何做一名父母的角色,了解在多元和变化的家庭模式中父母的作用和责任。随着近几年来,家庭悲剧的发生,亲情的淡漠成为了最根本的原因。让孩子坚持学做菜,不仅可以给父母一个“依靠”,减轻其生活压力,也能树立其责任意识,引导孩子向“善”发展。
此外,孩子在这项作业中所学到的创新精神和协作能力也是不容小觑的。据了解,在北爱尔兰地区以“学做菜”为主的家政教育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日本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完善家政教育体系。如何将这项“作业”推广开来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不仅仅需要家长的鼓励,也需要学校的支持。
“把普普通通的活动反复做,强化做,形成班级传统保留项目。日积月累,才有可能去改变学生的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伴随学生终生的基本素养。” 由此可见,“做菜”并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能力、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机会去探索个人健康、人际关系和生活的态度。面对我国目前独生子女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弱的现实背景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持更多的鼓励态度。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蒋佳璇(广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