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的北京女子小佳(化名),凌晨看到留宿在地下通道的一名流浪汉,主动上前搭讪,并捡起地上烟头点燃递给他。原想戏弄一下对方,没想到竟被对方揪住了衣领,导致双方揪扯在一起。事后,恼羞成怒的小佳伙同好姐妹小雪(化名)等3人,两次对该乞丐实施殴打,造成对方颅脑损伤死亡,获刑13年。(4月13日 人民网)
近年来,路人故意挑逗并虐待乞丐等流浪人员的事件时有发生,“男子当街侮辱殴打60多岁乞丐,广场保安旁观全程” “ ‘国骂姐’ 发飙,当街殴打乞丐引围观” “徐晋如殴打乞丐”等新闻频频曝出,其残忍程度仍让人心有余悸。然而,其中有的当事人为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甚至是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年轻学者,似乎“为了发泄不满” “因无聊而寻求精神刺激”成为施暴者“正当”理由。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身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我国虽然施行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以德为先”的教育方针,但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校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靠着“升学率”脱颖而出,在争夺生源上下功夫,教育教学上也施行着文化的“填鸭”式灌输,以至于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对于德、才教育孰轻孰重,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早已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德育教育不应再“孤军奋战”,学生素质教育和道德意识的培养不可小觑。
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第一所学校,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这就需要家长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把学生带入到才兼备的人生轨道上来。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还未形成独立的人格,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情绪和行为都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家长要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使其树立起自强自立,敬爱老人,关爱弱者的道德观念。
然则,当下的社会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随着信息产业越来越发达,传播信息的渠道也呈多样化发展,纷繁复杂的信息大量传播,对于青少年的德行教育也有着一定的威胁。
此外,“敬畏生命,人人有责”这不应该是一个口号,更应该是每一人心中的道德标尺。不论身份贵贱,不论职位高低,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应该被尊重,被平等对待,社会各界都应对流浪人员抱以宽容善良之心,要有责任和良知。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蒋佳璇(广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