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在推行的“农房贷”改革试点工作,用农民居住的房子进行贷款,用来发展生产、实施创业、缓解急需、助推扶贫等,对农民兄弟来讲,绝对是一个利好的政策。然而好事虽好,农民反应却不够热。就像有的城市修地铁,本来是利民的大好事,结果因拥堵导致老百姓怨声载道。“上热下不热”“叫好不叫座”,让办好事陷入尴尬的境地。
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执政宗旨,为群众办好事就要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只有叫好又叫座、上热下也热,才能收获同频共振、皆大欢喜的“好心办成好事”。如何避免“上热下不热”“叫好不叫座”呢?
避免“不叫座”,首要找准问题原因。叫好不叫座,要么是基层群众对“好事”理解不透觉得觉得没有必要,要么是在推进“好事”的过程中遇到“中梗阻”感觉太麻烦,要么是觉得政策的吸引力不够大觉得无所谓等等。从“农房贷”的情况看,有的是农房产权证办证有障碍,有的是涉农银行放贷的前置条件过严过紧,有的是农民嫌贷款额度偏低、利息较高,有的是农民觉得“小富即安”、无需劳神费力等。弄清楚了原因,才有利于在办好事的过程中对症下药、消除疑虑。
避免“不叫座”,还要善于宣传引导。客观地讲,政府办一件好事,群众最关心这件好事与自己的关联度大不大,更注重的眼前现实利益,这与党委政府服务群众的初衷是一致的。但群众领不领情,这就考验施策方组织引导群众、宣传发动群众的能力,能不能把好事的精髓和政策的优势精准地传递到群众心中去,让群众从心底得到认同。如果把政府办好事作为一款“服务产品”,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都当好“推销员”,调动群众的情绪,让群众参与进来,互动起来,真正让群众从中收获实惠。
避免“不叫座”,还需讲究工作方法。为群众办一件好事,从动议到落地,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好事好落实”,如果方法不当,弄不好会“好心办坏事、吃力不讨好”。一方面要研究解决办好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在“农房贷”中放宽放贷的前置条件、采取政府贴息助贷等,诱发群众积极参与。另一方面要关于运用典型引路,从“星星点灯”到“满天星斗”,需要示范引领,新鲜事物出现之初,群众往往会是迟疑观望,因此走在最前面的尤其重要。其三干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带着感情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面对面地释疑解惑、收集情况、解决问题。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忠友